来自 政策咨询 2020-05-24 15:55 的文章

短期内宏观政策应聚焦恢复、救助、避险

  5月22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疫情冲击、经济恢复的过程中,短期内宏观政策应聚焦三个重点,分别是恢复、救助和避险。下一步,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激发中国经济拥有的结构性动能。

  短期内宏观政策应聚焦恢复、救助、避险

  刘世锦委员指出,短期内宏观政策的第一个重点是“恢复”。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有些行业虽然复工了但复产却没有达到合适的水平。“有人说是需求问题,有人说是供给问题,其实供给需求都有问题。”刘世锦委员认为,当务之急是扩大需求,这是首要任务,就是要复工更要复产。从一些高频数据看,这方面正在逐步提升。

  第二个重点是“救助”。刘世锦委员表示,疫情期间,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经受冲击的能力相对较差,业务活动停下来了没有现金流,但又有固定支出,比如房租、工资、税收、五险一金、银行利息等,有些企业就撑不住了。所以国家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重点,就是要帮助企业降低各种支出。“救企业,实际上就是在保护就业机会。”刘世锦委员说。

  第三个重点是“避险”。刘世锦委员表示,要避免经济中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在大的冲击之下带来的风险。

  中国经济仍拥有巨大结构性动能

  刘世锦委员表示,中国经济还将持续增长,这种增长不再是高速增长,而是中速的高质量增长,但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了,我们每年的新增量仍然是世界第一位的。

  下一步,新的增长动能从哪里来?刘世锦委员表示,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我国还有巨大的结构性动能。而西方国家要么是结构性动能已经用完,要么因回避结构性改革动能出不来,所以它们只能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

  “因此,中国的着眼点一定要转到发掘我们仍然拥有的结构性动能上来。”刘世锦委员认为,中国的结构性动能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有追赶的增长潜能。刘世锦委员表示,目前我国人均GDP是1万美元,发达国家一般是人均4万美元以上,美国是6万多美元。从人均1万美元到4万美元,我国还有3万美元的追赶的潜能。

  其次,近年来我国技术不断进步,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的潜力和发达国家是同步的。也就是说,这方面的增长潜能,他们可以利用,我们也可以利用。

  在刘世锦委员看来,我国追赶的增长潜能相当于“跟跑”的潜力,而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的潜力与发达国家基本同步,是在“并跑”,个别领域甚至是在“领跑”。

  刘世锦委员认为,今后5-10年我国最大的结构性潜能,从区域上来讲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发展。从经济增长的角度讲,都市圈的发展既可以拓展消费的空间,也可以拓展投资的空间,包括新基建,也包括老基建,还包括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的空间。

  “我们做过一个测算,如果都市圈的发展潜能能够调动起来,今后10年,每年可以给经济增长提供0.5-1个百分点的增长空间。”刘世锦委员说。

  以深化改革激发结构性潜能

  刘世锦委员表示,激发结构性潜能,最重要的是要深化改革。最近中央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了下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关键在于落实。

  刘世锦委员认为,下一步应重点关注三个领域的改革:

  第一个方面是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包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国有土地要同价同权同等入市,宅基地要创造条件能够向集体组织外部去流转,这些方面还需要一些配套改革。比如都市圈的发展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就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个方面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行政性垄断的基础产业领域的改革。比如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讯、金融等领域,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鼓励竞争,让更多行业外投资者包括民营经济投资者能够进入,这样既可以提升效率,也能够降低全社会的基础性成本。

  第三个方面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改革。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要相互促进。服务业是消费升级带动产业升级的一个最重要的领域,要把这方面的增长潜能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