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政策咨询 2020-03-04 15:34 的文章

政策解读丨煤矿智能化如何发展?这份指导意见给出了方向

北极星火力发电网讯:“煤炭是我国能源的基石,也是目前可以实现清洁高效利用都最经济安全的能源。新时期如何实现煤炭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煤炭行业努力思考、探索的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国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已逐渐成为行业共识。”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能源报” ID:cnenergy 作者:武晓娟)

为推动智能化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煤矿智能化水平,促进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3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应急部、国家煤矿安监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王国法认为,全国首个针对煤矿智能化建设顶层意见的出台,有助于统一煤炭企业对煤炭高质量发展的认识,“是对煤炭工业发展重要的指导性文件,能更好推动煤矿智能化健康发展,实现新时期煤炭工业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阶段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2019年我们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向中办和国办提出了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建议。在起草《指导意见》过程中,多部门多次组织煤炭企业、科研院校等相关单位的专家共同探讨核心内容,凝聚行业共识。”王国法告诉记者。

事实上,近年来为推进煤矿智能化发展,相关部门已做了一系列部署。以国家煤矿安监局为例,2015年开始抓“四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5月在黄陵召开全国煤矿自动化开采技术现场会;2018年7月在山西潞安集团召开“全国煤矿安全基础建设推进大会”;2019年1月,发布《煤矿机器人重点研发目录》;同年8月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专门设立了煤矿机器人专题论坛……

王国法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支持煤炭工业发展综合机械化以来,煤炭工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巨大成就,而智能化是新时期煤炭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如何制定好煤矿智能化发展规划,是困惑很多煤矿企业的一个问题,《指导意见》明确了煤矿智能化发展的三个分阶段目标,为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根据《指导意见》,到2021年将建成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各类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建成智能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煤矿智能化体系。

对此,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公共安全科学技术学会应急管理专业工作委员会委员陈红指出:“煤炭资源的地质赋存条件,决定了不同煤企智能化起跑线和未来发展空间的不同。到2025年‘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这是比较有挑战性的目标。”

她进一步分析指出,这些煤矿通常地质条件复杂、用工较多、环境性限制因素多,全过程、全时态的智能化场景必然受限。“传统灾害严重煤矿在智能化进程方面会同时面临生产安全和经济负担的双重制约,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否则智能化效果可能差强人意。”

十项任务,强调顶层设计和短板攻关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煤矿智能化建设”等任务。“这十项任务,内容非常丰富,是在总结我国煤矿智能化研究和实践成果基础上,针对目前煤炭工业发展的基本现实和发展要求,以及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大趋势、大背景提出来的。”王国法告诉记者。

他强调:“加强煤矿智能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在智能化发展中非常重要。过去一些煤矿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统筹、综合的规划设计,造成多系统互相不兼容,形成信息壁垒和信息烟囱,发挥不了应有效果。”

记者了解到,煤矿智能装备是煤矿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撑条件,也是技术发展、技术攻关一个重要方向。尽管我国在智能化综采装备等方面已取得很大进展,但煤矿机器人的一些共性关键技术,特别是在能独立作业的特殊煤矿机器人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技术瓶颈。

对此,王国法表示,《指导意见》提出加强煤矿智能化技术装备研发,特别是短板技术的攻关要求和具体任务,也为“十四五”和今后时期相关科技创新、科技攻关做出规划。

“煤矿智能化既是一项技术性工程,更是一项重大的管理创新工程。”陈红强调,煤矿智能化在可能带来生产运营系统互联与集控技术水平提升换代的同时,对长期以来由煤矿开采带来的自然环境退化及从业者安全健康损害问题,并不会自然给出解决方案。另外,她指出要关注并审慎处理通过智能化释放的劳动力,以免引发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