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7-16 13:50 的文章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发布

7月14日,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开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20年)》,覆盖《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中10类行为领域,并重点关注生态环境、践行绿色消费、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公众评价等专题。

调查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公民自身环境行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但不同领域践行程度呈现明显差异。在呵护自然生态、选择低碳出行和节约能源资源方面践行程度较高,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参与监督举报和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公众表现较为积极。在践行程度相对较差的是践行绿色消费、减少污染产生、关注生态环境和分类投放垃圾等行为领域,仍然存在“高认知度、低践行度”的现象。

与2019年调查结果相比,公众绿色生活方式总体有所提升。更多的受访者认为呵护自然生态、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践行绿色消费(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闲置物品方面)等行为对于保护环境重要,人数占比提高了10%-20%。特别是在践行绿色消费和分类投放垃圾方面,经常改造利用或交流捐赠闲置物品的受访者人数占比增加了一倍,垃圾分类践行较好的人数占比增加了两成以上。

调查发现,公众高度认可污染防治攻坚战所取得的成效。多数受访者(68.5%)认为过去三年所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认为空气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最高(70.1%);超七成公众对所在城市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和空气质量的满意度较三年前有所增加。其中,京津冀地区受访者对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感受最为明显,认为过去三年其所在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最高,均超过80%;长江经济带受访者对所在城市过去三年水环境质量改善感受较为明显,认为过去三年所在城市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人数占比为58.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4.8%。

自2019年起,为持续了解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状况,引导和鼓励公众积极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监督参与生态环保实践,推动落实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跟踪调查评估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状况,并每年发布年度调查报告。本次调查主要通过互联网在线上开展,回收有效问卷72163份,覆盖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一、关注生态环境

本次调查选取了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环境意识三个方面,了解公众关注生态环境的状况。

(一)关注生态环境信息

在关注程度上,九成受访者认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实践中仅不到一半受访者经常关注,认知与实践存在较大差距。高学历人群、城镇居民及在政府相关部门工作的群体明显对生态环境信息更为关注。

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

在形式上,公众喜欢关注有详实数据支撑、图文并茂、直观易懂的生态环境信息,其中高学历人群、从事环保工作的人群更喜欢有数据支撑、分析较为深入、有观点的信息,30岁以下的青年群体对信息的直观生动呈现及文章观点的短小精干有更多需求。

在内容上,公众希望全方位系统了解环境污染的成因、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和环境治理进展成效等方面的信息,30岁以下人群、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受访者及学生对个人行为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更为关注。

 (二)环境知识

公众对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情况总体良好。在环境质量类知识中,对空气质量知识的掌握程度好于水环境质量,但对新污染物的了解程度略低;在行为技能类知识中,对日常行为技能类知识的掌握情况好于监督举报类。

受访者对生态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显著正相关,且存在区域差异。调查显示:受访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环境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三)环境意识

公众环境意识水平总体较高,不仅对环保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有较为理性科学的认知,而且愿意为了保护环境承担一定的成本和代价。

个人月收入5000元~20000元的收入群体、中老年群体对煤改清洁能源政策认同度更高,而愿意为环保承担一定成本的人群则更多集中在31~45岁的中青年群体。

经常关注环境信息的人群环境意识水平也相对较高。

二、节约能源资源

本次调查选取“夏季设定空调温度不低于26℃”这种典型行为,考察公众节约能源资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