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新一轮开放机遇 中国资管行业竞争格局充满期待
“上海正成为开放的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全球一流投资者只要投资人民币资产,首先会想到上海。”央行行长易纲在第12届陆家嘴论坛开幕演讲上如此肯定。
“钱在哪儿,金融机构就会去哪儿。”资管业务具有天生的资金聚集性,金融的本质则是服务于资金。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国际资管中心的建设进程至关重要。
在两天的陆家嘴论坛期间,不少外资金融机构负责人都认为,海外投资人对人民币资产的投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而中国,尤其是上海的金融开放试点赋予了他们绝佳的机遇。
央行副行长、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在论坛上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推动上海成为金融机构,尤其是财富管理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的集聚地。“推动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开放政策,研究推出新的开放举措,继续支持上海吸引更多全球一流机构落户,助推上海发展成为全球重要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市场。”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亦强调,上海将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大力推进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国际保险、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和结算、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等中心建设。
中国资管行业开放三步走
中国资管行业的开放进程循序渐进,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最早允许外资入股境内的资管公司,到外资通过QFII/RQFII额度参与投资中国境内市场,再到批准外资私募以外商独资企业的模式成立境内全资控股公司并在境内募资。
伴随金融开放进程不断扩大,一批又一批国际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近年落户上海,或积极谋划在中国的布局和发展。截至目前,已有60余家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在陆家嘴设立了近90家各类外资资管公司,占全国90%以上。
其中,全球资管规模排名前10家中,有9家落户陆家嘴;全国26家获得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资格(WFOE PFM)的外资资管机构,23家设在陆家嘴;全国首批2家获得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的外资私募机构——路博迈、富敦均位于陆家嘴;在中国证监会备案登记的143家获得公募基金资格的金融机构中,有63家在上海办公,其中有23家为中外合资机构;全球第一家、目前规模排名第五的国家主权基金——科威特投资局在陆家嘴设立了在伦敦之外的第二家海外投资办公室。
除了金融机构进场数量增多,就资金体量和份额而言,资产管理业务如今在国内的发展也非常迅速。根据报道,在全球主动管理的对新兴市场基金的配置中,2019年4月时,全球对于中国的配置大概在25%,仅一年时间,今年4月,这一数据已经增长到35%。
今年3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中,上海升至全球第四,其中投资管理跃升到第二位。
新一轮开放,外资加速入场
今年2月,央行等五部委颁布了“金融30条”,4月又逐步取消了对于证券公司、公募基金外资持股比例的限制,这些都是金融业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事件。
18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继续鼓励和支持外资金融机构设立或者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为外资机构创造公平、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也继续支持本土机构充分利用上海的发展优势,努力打造国际一流投资银行和财富管理机构。
当日,证监会核准摩根大通期货为首家外资全资控股期货公司,股权结构变更后,原珠海市迈兰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与江苏威望创业投资公司一共持有的51%股权将全部收归摩根大通。
自今年4月1日起,外资机构可以正式向证监会申请独资的公募基金牌照。至此,获得公募牌照成为众多外资资管巨头的目标,路博迈、贝莱德与富达国际,在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期待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布局。
路博迈首席运营官安德烈·科马洛夫(Andrew Komaroff)在论坛上表示:希望能够帮助中国大型的保险集团和信用集团,以及成熟的投资者获得更好的回报;希望能够帮助散户和机构投资者更好地管理他们的基金和资产。
论坛期间,全球管理规模最大的资管机构贝莱德(BlackRock)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伦斯 · 芬克 (Larry Fink)发表演讲称,疫情后的世界将变得不同,尽管存在不确定性、全球体系脱钩等各种担忧,但中国仍然是贝莱德最大的长期投资机遇所在地,将帮助投资者加大对中国在岸市场资产的配置。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也对未来的资管行业竞争新格局充满期待,希望外资的入场能够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度和国际认可度,并将其与本土机构自身优势结合,优化全资管行业的产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