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6-18 13:11 的文章

行业正升温 乱象待整治


  “要运用微生态制剂来调节肠道的细菌,让肠道的细菌保持平衡。”疫情期间李兰娟院士这句话直接促使国内益生菌产业升温。
  据数据显示,预计到2022年,我国益生菌产品规模将从2017年的455亿元增长到896亿元。不过,升温之余,行业乱象亦有抬头趋势。产品含有益生菌活菌数与企业标注数量不一致、终端市场宣传不规范等现象仍较普遍,益生菌产业健康发展任重而道远。

行业升温背后的前端布局大战
  “在李兰娟院士关于益生菌的观点出来后,很多益生菌厂家、微商都借着这个由头顺势进行宣传。就我了解的情况,疫情期间益生菌的销量普遍都在上升。”在国内益生菌产业从业已有十年的张强(化名)介绍。
  这在健合(H&H)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的财报中也有体现。该公司表示,一季度益生菌补充品需求显著上升,相关业务板块收入同比增长36.3%。公司认为,这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消费者对益生菌有助提高免疫力的意识增强。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也推出了益生菌相关产品。5月7日,雀巢旗下品牌“GardeofLife”推出了含有900亿活菌的博士系列铂金款免疫益生菌。此外,药企华润江中药业也推出了江中利活益生菌固体饮料。
  在市场变热背后,是我国益生菌产品原料多数依赖进口的事实。长城证券研报指出,由于我国的益生菌产业起步较晚,而且一株成熟的商业菌株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及成熟的技术,国内厂商市场占有率较低。国内益生菌原料占有方面,美国杜邦(50%)与丹麦科汉森(35%)是占比最大的两家公司,其余厂商占国内整体原料市场15%。
  据悉,我国法律在2010年才放开益生菌食品。目前,国内多家企业正在加强对于益生菌产品的前端布局,加强自主研发和生产。
  君乐宝和伊利等多家企业在此也早有布局。2016年,君乐宝就联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启动“益生菌+”战略,建立益生菌菌株资源库,开发相关产品,打破国外对益生菌和乳酸菌发酵剂的技术垄断。伊利在2019年宣布筛选出乳双歧杆菌BL-99,是该公司第一株自主研发的专属益生菌。
  在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朱毅看来,自主研发能力本身也是一张企业名片,能够体现自己的实力。而且,企业可以就此在宣传中表示,产品更适合中国人体质,这算是一箭双雕的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宣传。
  “从政策方面来看,国家鼓励发展生物产业,对于国内企业从事益生菌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在资源方面,我国益生菌资源丰富,筛选出最适合我国消费者肠道的益生菌要在国内完成。”澳优乳业负责人介绍说,“但是劣势同样明显,国内企业科研起步晚,人才缺乏,益生菌研究深度不够。自主研发成本过高是必然,但我国食品生物经济(益生菌),应该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行业乱象待整治
  在益生菌市场不断增长的同时,其价值也在不断引发争议。2018年9月,顶级科学期刊《细胞》杂志发表论文指出,益生菌很难在肠道系统内存活,如果在抗生素治疗后使用了益生菌,还会阻碍肠道内微生物的恢复。
  对此,朱毅表示:“益生菌研发的难度不仅在于益生菌株的获得,还在于该菌株进入体内后能够过五关斩六将,经胃液、胆汁等围剿之后还能活着到达肠道,驻扎一定时间,进而发挥作用。显然,能够一路通关的益生菌并不多。”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对益生菌饮料的标准比较宽松,要求益生菌饮料在出厂的时候活的益生菌数量是每毫升100万个,而国际标准是每毫升1000万个。另外,在益生菌饮料走上货架的时候,我国目前的标准是有活菌检出就可,对活菌的数量并没有明确规范。
  “在出厂、贮运、货架、到达消费者手里这段时间,活菌会有损耗。同时,由于入口之后益生菌在到达肠道的过程中还会有损耗。可以说,一瓶益生菌饮料最后可以起到作用的活菌数量和瓶装上标注的数量是大为不同的。而商家宣传的功效通常都是在活着益生菌理想状态数量下达到的。”朱毅说。
  除了到达体内后能够产生作用的活菌数有限之外,多个接受采访的人士都指出了目前行业中的一个问题:一瓶益生菌饮料,消费者在食用时饮料内含有的活菌数与饮料出厂时产品标注的数量也并不一致。
  除此之外,目前在终端市场,也存在益生菌产品宣传不规范的情况。“可以帮助调理肠胃、便秘、腹泻等。”在介绍某品牌一款食用级益生菌产品时,上海一家母婴店的工作人员如是说。很显然,这种介绍并不规范。
  专家认为,益生菌产品的生产者要对自己有高要求,国家标准只是最低门槛,而不能把它当成“免死金牌”。企业如果要想做出好产品,就一定要有高标准。

科普宣传是关键
  虽然益生菌近年来受到营养界的热捧,但益生菌是否有益健康、如何科学选择益生菌产品,消费者依然存在很多疑惑。
  为加强公众科普教育,普及益生菌专业知识,科学传播益生菌的功效,引导消费者科学理性消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组织专家学者,根据益生菌的最新研究进展,形成《益生菌的科学共识(2020年版)》和《保健食品(益生菌及真菌类)科普宣传》,对益生菌及真菌类的科学认知进行详细解读。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也于近日在京发布《中国益生菌消费认知状况报告(2020)》,并联合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专业机构,围绕益生菌的10个认知误区加以澄清和解读,供消费者参考。
  在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看来,虽然中国整个益生菌市场存在的乱象比较多。但随着进入企业的增多,对消费端的科普力度不断加大,整个益生菌市场也会逐渐规模化、品牌化和规范化,未来整个产业也将进入产销两旺的局面。
  专家们也表示,未来需要加强益生菌的科学传播。消费者对益生菌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元化,益生菌产品也会随之创新发展。但要真正让消费者和行业双赢,必须以科学为基础开展消费者教育。

□钟楚涵 孙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