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要闻回顾 与 下周财经前瞻 ( 国海固收研究)
1、本周(5月30日至6月5日)央行公开市场有6700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二至周五分别到期100亿元、1200亿元、2400亿元、3000亿元,无正回购和央票等到期。此外周六(6月6日)将有5000亿元MLF到期,由于适逢周末将顺延到6月8日到期。开展2300亿元7天逆回购资金操作,周四,周五分别投放逆回购资金700、1500亿元,利率2.2%。
2、财政部:5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13025亿元,创地方债券单月发行量新高;截至5月底,2020年地方债券共发行31997亿元,其中新增债券27024亿元,完成中央提前下达额度的94.9%;专项债券21502亿元,完成中央提前下达额度93.9%。
3、中国5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0.6,预期51,前值50.8;5月官方非制造业PMI为53.6,前值为53.2;5月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4,与上月持平。
4、《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强调,总体而言,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成效比当初预期的还要好。做出这个重要判断,是有充分依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自由贸易港。海南自由贸易港实施范围为海南岛全岛。
6、央行:一季度末,我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332.94万亿元,同比增长9.8%。其中,证券业机构总资产为8.8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
7、央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0)》发布,报告称,要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
8、央行: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率,综合运用和创新货币信贷工具,支持扩内需、助复产、保就业,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近期要首先把普惠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和购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两项支持政策落实好,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9、商务部:1-4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15144.3亿元,同比下降13.2%;服务贸易逆差同比下降40%至3033.6亿元;4月我国服务出口1612.9亿元,同比增长3.5%,扭转了疫情发生以来单月出口连续下降的局面。
10、商务部:消费市场保持回暖复苏的良好态势,截至6月1日,零售各业态限额以上企业复工率超过95%;5月下旬,重点监测零售企业日均销售额比中旬增长4.8%。
11、商务部出台支持湖北自贸区加快发展24条措施,支持湖北自贸区建设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探索建立反向定制(C2M)产业基地;支持武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武汉、襄阳、宜昌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
地产动态
1、央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0)》称,下一步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2、2020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提及房地产税。业内人士称,房地产税已错过最佳立法时间,十年前,四万亿投资计划后房地产处于上升初期,房价还没那么高,实施房地产税,不仅可以调节房价过快上涨,也更容易让公众接受和习惯。
3、据中原地产研究中心数据,今年以来,全国50个大城市土地市场成交额合计达1.6万亿元,同比上涨12%;27个城市的卖地收入超过200亿元,49个城市超过百亿元,均刷新历史记录;北京、上海、杭州的卖地收入均突破千亿元。
4、5月中国各地房地产相关政策出台35次,大多是针对人才购房优惠政策和公积金政策,扶持政策出台频度明显下降。前5个月房地产相关政策出台次数比2019年同期上涨33%。
行业观察
1、中共中央、国务院: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增值电信业务,逐步取消外资股比等限制;取消船舶登记主体外资股比限制;实施高度自由便利开放的运输政策,推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航运枢纽和航空枢纽;支持设立财产险、人身险、再保险公司以及相互保险组织和自保公司。
2、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着手研究制定2021-2025年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实施方案,近期还将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启动新一批示范物流园区遴选等工作,进一步促进物流园区整体发展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