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20-06-06 03:50 的文章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 争创金融发展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毫无争议是全国发展最成熟的三大城市群。然而,究竟谁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始终没有定论。如今来看,“第四极”将大概率花落西南。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标志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今年5月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四川将全面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强化“川渝一盘棋”思想,唱好“双城记”,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与重庆协同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两中心两地”,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经济增长“第四极”需要金融发展“第四极”与之配套。目前,成都市正联合重庆市抢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争创除“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极之外的中国“金融第四极”。

  那么,站在历史机遇下,成都将如何破题?地方政府有何思路和规划?又将通过何种方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

  怀揣一系列问题,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巡礼”采访团近期走进成都,通过与当地政府官员、金融业、企业高管面对面座谈等形式,带回了大量一手珍贵信息,以飨读者。

  成渝共画“同心圆”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会议指出,将成渝地区打造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成都和重庆正式从竞争走向合作。

  方向明确了,对于如何迅速落地和推进,成都又作出了哪些准备?对此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瑞武有着清晰的目标。

  成都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瑞武宋春雨/摄

  他指出,我国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金融发展极、“长三角”金融发展极、“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将可能成为中国“金融第四极”,形成更为平衡协调的金融中心发展格局。

  为此成都市展开了一系列工作,尽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这期间,成都主要通过摸清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家底”,研究国内外城市群共建金融中心的经验,下好成都、德阳、眉山、资阳金融一体化的“先手棋”,画好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同心圆”,以及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政策“窗口期”等方式进行推进。

  此外,成都还从成渝两地法人金融机构分支互设,地方金融组织互助,金融政策红利共享,金融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联动等具体方面,争取共同做大成渝金融在西部地区的市场份额。

  而对于成渝之间从竞争走向合作,具备丰富资本市场从业经验的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欧阳泽华充满期待。

  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欧阳泽华宋春雨/摄

  “川渝两地拥有接近七万亿的经济总量和1亿的人口,有足够潜力共同打造一个金融中心。”欧阳泽华表示。

  在他看来,当前首要任务是争取国家层面出台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金融政策和《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规划》,同时会同重庆市向上协调争取政策支持,包括共同争取特色金融平台和创新试点工作、引进金融机构总部和丰富持牌金融机构。

  同时,加强与重庆的协调,打造同城化发展,包括推动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共同创新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推进区域市场互联互通、完善金融政策协调机制。

  如今,欧阳泽华提及的金融跨区域协作等措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4月,成都银行(行情601838,诊股)便与重庆银行签订了《共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这是成渝两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之间、银政之间首次签署的金融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成都银行与重庆银行将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化支撑、相互借力,共同促进成渝地区金融联动、产业融合、人文交流。

  成都建设国家西部金融中心的“底气”金融集聚论认为,金融集聚是随着产业集聚形成的,金融集聚又催生了金融机构空间聚集和金融要素聚集,加上政府的有力推动,促进了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而对于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成都早已启动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