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研究 2019-06-13 17:45 的文章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北京教育》杂志

摘 要: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高精尖”产业是促进北京建设全球城市的重要抓手。北京坚持“10+3”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落地,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展,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高技术新产业推动北京经济快速发展,但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有待进一步培育。为此,应努力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协同,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创新支撑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高精尖”产业发展思路。

关键词:科技创新;“高精尖”产业;发展策略

2017年12月,北京市根据党的十九大发展要求,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提升发展水平为根本要求,以创新驱动为导向,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选取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智能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以及科技服务业十个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高精尖产业并分别编制指导意见。本研究立足于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给出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现状

北京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立足首都功能定位和非首都功能疏解,坚持“10+3”高精尖产业发展政策落地,推动“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

1.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进展。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北京市2016年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2017年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以及2018年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同时,高校在医药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等重点发展领域不断产生代表性获奖成果,推动高精尖产业加速发展。例如:梅宏院士的“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项目,消除系统源码、数据库表、后台权限、原开发团队等“白盒”依赖,提出颠覆式互操作技术途径—“黑盒”思路,发明了人机协同的互操作接口自动化生成方法。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不断提升北京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地位不断上升。

2.科技创新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索罗(Solow,1957年)把科技进步作为外生变量从生产函数中分离出来,认为总产出是由劳动量投入、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三大方面组成[1],之后众多学者也意识到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并开始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影响。过去二十年,北京地区经济增长最大的推动力从资本转向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2]。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在《临床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演讲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给医疗事业带来新的机遇,3D打印、移动健康、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行业不仅改善患者就医服务体验,而且还大幅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和市民健康成本,社会整体效益也不断提高。

3.高技术新产业推动北京经济快速发展。以“高精尖”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新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上半年北京市新经济实现产业增加值4,707.2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在1/3左右,且增速高于GDP增速。规模以上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互联网数据服务业、软件开发服务业企业收入分别增长32.8%、83.6%和22.4%;智能产品、高技术产品生产增长较快,智能电视和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3倍和26.5%[3]。与此同时,北京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将高技术产业的成果和专利在北京16区实现就地转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高精尖”产业主阵地,投资聚焦高精尖项目,77.6%的内外资项目投资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汽车产业等开发区主导产业[4]。

4.科技创新产业集群有待培育。尽管北京的科技创新产业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但在创新链、产业链、功能链等方面的合作融合仍不够充分,科技创新资源对地区技术转移及支撑产业发展能力不足,辐射能力依然有限。由于北京所处的京津冀区域内部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条及产业集群不多,在现代服务业、智能制造业等“高精尖”产业的产业链延伸方面还比较欠缺。虽然部分“高精尖”产业已经嵌入国际产业供应链,但尚未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以本地企业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区域完整产业链及创新链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化创新产业集群。

未来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