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生新业态 制造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这只“黑天鹅”,使实体经济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黑天鹅”促使相关产业加速淘汰和升级,如一些“线上”彻底改造“线下”,使两者有机结合,形成新的业态模式。同时,一些企业也将面临结构重组,从而走向真正的升级。
令人欣喜的是,在病毒溯源、对症药物、疫苗研制、重症救治、社会应急管理等方面,基因测序、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高科技的投入使用,为打赢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提供了坚实支撑,也将加速这些高科技产业的成熟。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兴起,将大大提升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我国产业技术变革的脚步将更加快捷。
推动商业模式变革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导致企业延迟复工、电影撤档、假期延长、旅游终止、上班推迟、开学延后等种种应急响应,表明疫情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影响着很多行业的发展,部分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持续承压。但是,每次大事件背后都孕育着新的商机,比如2003年“非典”催生了淘宝、京东、起点中文网、前程无忧等,让原本“线下”模式转变到了“线上”。
1月28日,苏宁金融研究院发布文章称,与2003年“非典”不同,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民“居家隔离”的意义不再培育用户“线上”下单的习惯,而是有望推动“线下”商业模式的变革。2月1日,北京医学会宣布开通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在线医生咨询平台,采用5G、人工智能、视频通信、远程医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疫情防控期间24小时面向广大市民提供服务。该平台的开通,让市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疫情防治知识和医生在预防、就医等方面的专业指导,引导市民缓解焦虑、有序就医,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减轻公共医疗资源占用压力。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战斗中,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城市管理、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更为高效、更为便利的管理模式,很多优势企业展现了技术能力。比如由阿里“云技术”支持的“疫情信息采集系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作出了贡献,百度地图的“迁徙地图”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无人驾驶、无人超市的优势同样在疫情中有所展现。无人配送机器人在医院中承担送药、送餐、回收被服和医疗垃圾等,降低了临床工作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
疫情让人变得越来越“宅”。业内专家表示,在此背景下,5G应用将会加快,电商、短视频、游戏、线上教育、知识付费等“线上”项目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VR/AR场景体验类项目将持续受到关注,无人零售、无人餐饮、无人机配送等高科技行业将迎来曙光,提供同城物流、定制化餐饮配送、清洁、保姆、搬家等的各种配送平台和上门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同时,不受地理空间限制的在家办公、远程办公等“线上”办公,特别是能够实现个体协同的办公软件,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另外,人们把更多的钱用于购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包括私人医生、私人心理医生以及各种“线上”咨询服务,医药健康行业新业态也将日渐成熟。
无人智慧物流或将暴发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地面交通和配送上门受限,尤其是一些应急物资配送,给无人机配送带来机会。如市民所需的生活物品面临物流断流或配送延时等问题时,小型无人机配送就有了发挥的空间。由于疫情防控期间交通受限和人员不足,影响了地面运输的时效,大中型货运无人机就能有效解决中长途物资的运输问题。疫情地区短期内需要大量应急物资的运输和配送,区域内的运力和人力无法满足激增的应急物流需求,高频次、规模化的“站到站”无人机配送就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在疫情得到控制之后,这种现代化的无人智慧物流,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据京东物流集团CEO王振辉介绍,目前京东物流配送机器人已在国内20多个城市落地运营,并在多地建立了智能配送站。同时,京东物流无人机已在11个省设立运营航线,总配送已突破3.5万架次,总航程相当于绕地球四圈半。面对此次突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京东物流已经部署了无人配送服务。
加快技术变革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