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1-22 13:23 的文章

险资分享京沪高铁上市“红利蛋糕”投资国家基

  1月16日,京沪高铁正式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上市首日,京沪高铁股价大涨38.73%,总市值达3325亿元,跻身两市总市值排行榜第25位。作为发起人股东之一,陪伴京沪高铁一路成长的险资也尝到硕果,上市首日至少为险资带来上百亿元浮盈收益。

  在成为“中国高铁第一股”和资本市场明星之前,京沪高铁和其投资者历经了11年的蛰伏。稳扎稳打的基础建设和持续的经营培育,离不开体量巨大、周期长久、安全稳定的资金投入。2007年12月27日,中国铁投、平安资管、社保基金、上海申铁、江苏交通、京投公司、津投公司、南京铁投、山东高速、河北建投、安徽投资等11名股东共同签署《发起人协议》,发起设立京沪高铁公司。在11家发起股东中,有10家均为国有资本,并且是首次吸纳社会保险资金,也是国内保险机构首次以股权方式投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

  长经济周期的考验与检视证明,保险资金与基础建设确为“黄金拍档”。保险业资深人士认为,京沪高铁的成功上市,将激发更多保险资金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为实体经济持续注入活力。

  

险资分享京沪高铁上市“红利蛋糕”投资国家基

  数据资料

  国家级基建项目拥抱保险资金

  京沪高铁项目开启之初,由于投资大、建设难题多等原因筹资遇挫。

  2006年,原中国保监会出台《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明确保险资金可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次年,京沪高铁项目获得国家批复开工建设,国务院部署了政府主导、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筹措建设资金的总体思路。在此思路下,原保监会积极贯彻并推动合格保险机构市场化参与京沪高铁项目投资。

  2008年,平安资管作为牵头人设立股权投资计划,在保险业内最终成功募资160亿元,通过股权计划方式投资京沪高铁,使保险资金成为京沪高铁建设重要的资金支柱。其中,平安资管作为牵头发起人出资63亿元,持有投资计划份额39.375%;三家共同发起人太保资管出资40亿元,持有份额25%,泰康资管出资30亿元,持有份额18.75%,太平资管出资20亿元,持有份额12.5%;参与认购人中国再保险集团、中意人寿、人保财险各出资3亿元、2亿元和2亿元,持有份额分别为1.875%、1.25%和1.25%。

  平安集团相关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投资之初,平安集团立足于京沪高铁作为“十一五”建设重点规划项目影响深远而多元的判断,给予了总额度高达63亿元的资金支持。从2008年开始建设,到开通后的第3年即2014年,平安集团对京沪高铁的投资一直未盈利。但秉持长期看好的信念和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平安集团坚持长期持有。

  自2014年后,京沪高铁开始盈利并连续盈利,平安等7家保险机构也获得丰厚的分红回报。而随着京沪高铁上市,保险资金还将迎来股市收益回报。

  保险资金是基础建设重要支柱

  在国外,保险资金是国家基础建设的重要支柱。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银行业多数迈向“去杠杆”道路,养老金、保险资金和主权财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步成为基础设施投资的直接供给方。

  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初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慢等特征,一般的社会投资者很难与其合拍。而保险资金的特殊性,使其有机会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黄金拍档”。

  首先,保险资金来源的负债性,决定了保险公司的投资标的多为收益稳定、风险较低的产品;其次,资金来源的长期稳定性,使得保险公司有能力为投资标的持续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此外,资金来源的增值性与低成本性,使得保险公司有能力汇集较多投资性资金,并形成规模效应,在最低收益得到保障的基础上,对风险可控的投资项目提供资金。保险资金在资本市场投资的上述偏好决定了资金运用必然直接或间接流向实体经济。

  高盛集团曾就保险公司对基础建设的投资偏好开展调查。在调研中多数保险公司认为,尽管相比PE、房地产、对冲基金等投资品种,基础设施债券产品并不能提供最高收益,但它对于负债长期性的保险组合是较为合适的。

  实践证明,保险公司投资于交通、教育、医疗、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在国外非常广泛。在一些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在保险资金中占比高达15%至20%。

  险资投入基建比重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