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2-30 10:24 的文章

群贤至八闽 建功新福建

2019年福建不断优化政策环境、深化省校合作、强化服务大局,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

东南网12月2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林宇熙)11月18日至22日,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直部门、企业、高校、规划建设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等125家单位共同组成的“纳贤团”,辗转北京、天津、上海等7地,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4所国内著名高校,开展第三届“人才福建周”活动,签署多份合作协议,涵盖项目合作、决策咨询、人才合作等方面,数百名优秀学子初步达成来闽意向。

“人才福建周”持续升温,得益于福建“招贤令”含金量的不断增加。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2019年以来,福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广聚英才而用之,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优化政策环境,打造“人才磁场”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省委、省政府历来重视人才工作。《福建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要达到641万人,比2008年增加66%;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要达到2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要达到22%,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例要达到16%,进入人才强省行列。

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吸引凝聚人才的关键要素。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揽子人才创新政策,推出一系列重点工程,为各类人才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在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关键时期,必须主动调整人才战略,补齐短板,构建一支能适应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要求的高水平人才队伍。”福建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福建制定出台《2019年全省人才工作要点》,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构建良好人才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提出118项工作任务,各项工作任务已基本完成。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相统一,研究筹划一系列创新政策举措,拟于近期出台实施——

研究起草《福建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和支持办法(试行)》,着力打通存量人才和引进人才通道,针对人才评价类别繁杂问题,将省级高层次人才统一合并为特级、A类、B类、C类四大类;

针对基层反映强烈、人才呼声较大问题,研究起草《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实施方案》,提出21个方面65条具体措施;

针对人才结构不够合理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福建省产业领军团队遴选和支持办法(试行)》《福建省特级后备人才遴选和支持办法(试行)》《福建省“雏鹰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遴选和支持办法(试行)》《福建省“创新之星”“创业之星”人才遴选和支持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截至目前,遴选第六批省引才“百人计划”162人(团队)、第一批预备团队9个,其中90%以上为我省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有1000多人申报第七批省引才“百人计划”。2019年认定引进高层次人才ABC类387人,补助工科类青年专业人才1349人。

深化省校合作,铸造“智力引擎”

今年以来,福建省校合作硕果累累:中科院大学、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市和晋江市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中国科学院大学福建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计划于2020年启动招生,拟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型人才培育高地;天津大学与龙岩学院签订对口支援合作协议,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合作,支持我省老区苏区进一步加快发展。

独行快,众行远。硕果背后,是福建与国内外重点高校合作关系的不断深化。

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关键。

在国有企业、教育科研、规划建设、医疗卫生等领域,去年福建招收引进生111名,他们扎实工作、严于律己,在各领域发挥所长、助力发展。

作为第一批福建省教育科研类引进生,中国科学院大学2018届的吕江泉就职于福建江夏学院,他表示,要转变身份、打好基础,还要勤问、勤学,提升多方面能力,学会融入团队、融入集体。“最近,我的一篇以福建江夏学院为第一单位的论文在著名国际刊物JMCA上发表,也算是不负一年来的努力。”

有关数据显示,近两年教育科研类引进生在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国企类引进生在开展技术创新研发、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促成校企合作70多项,协助引进或对接项目20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