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九死一生为哪般?
工业软件是制造企业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与关键支撑。近段时间,由于中兴、华为等事件,大家逐渐对工业软件给予了高度重视与空前关注。
作为工业软件行业的从业者,笔者亲历了多款工业软件的发展,近距离观察到了很多工业软件公司的兴衰,大部分公司的发展可以用九死一生来概括,非常不易。
堪比战场,工软“九死一生”
1、一个个消失的工软企业
笔者从2002年成立公司开展DNC(分布式数控系统,通常被称为机床联网)的应用推广,那时全国还没几家同行,但随后就有很多公司纷纷进入这个行业,记得2005年就有三四十家公司了。但时至今日,其中90%的公司已经消失了,从数量上看,DNC公司可谓九死一生。随着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的兴起,这几年又有一批公司进入该行业,但这些新秀们到底能坚持几年,还需要拭目以待。
近几年来,自称能做MES的公司应该不少于500家了。但根据笔者长期的工业软件从业经验,就如同ERP、PLM等工业软件一样,MES品牌也会逐渐集中,绝大部分的MES公司将逐渐消亡或退出本业务,十年后能有十几家能生存下来就算不错了。从这些数字上看,MES行业何止是九死一生,甚至可以用百死一生来形容。
笔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使用PRO/E等CAD/CAM软件,并在PTC工作过多年,对CAD市场也算很熟悉了。南山工业书院创始人、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林雪萍在《飞檐走壁的国产CAD,那些活在剃刀边缘的行业》中写道:“不完全统计,上个世纪最后一个十年,全国从事CAD研究与开发的机构已达到300余家。”鼎盛时期300家,现在还有多少家仍以CAD为主业在运营?估计也就5、6家吧,如此算来CAD软件的淘汰率大约是98%。
ERP市场的淘汰率应该也不会比这个数字低到哪里去。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市场上涌现了不下500家号称能开发ERP的公司,弹指一挥间,现在也不过剩下用友、金蝶、浪潮等几家公司,绝大部分公司都不见了踪影。
今天,同样是热火朝天的工业互联网公司,有专家称,国内已经近千家工业互联网公司,十年后,如果有50家能生存发展起来,也算是不错的数字了,如此算来,工业互联网行业的成功率也就是5%。有风必追影,风过遍地残,蓦然回首,能有几人丛中笑?
2、一场场拼命的上甘岭战役
如此高的淘汰率,工业软件市场已经超过战场的残酷。
上甘岭是抗美援朝中最惨烈的战役。在兵力方面,志愿军投入了4万多人,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调动了6万多人,鏖战43天,阵地反复59次,阵地山头被削低2米,在如此激烈的战斗中,志愿军伤亡率接近3成,“联合国军”伤亡率约为4成。相比之下,工业软件公司的死亡率动辄9成,已经远远高于这两个数字。
近三十年来,我国在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进步,甚至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都不为过,但在工业软件方面,与国外的距离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当时在CAD等领域与国外软件尚有追赶的希望,但现在已经是难望其项背了,这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行业属性,注定“九死一生”
为什么工业软件公司生存这么困难?除了这些公司自身战略、产品、营销、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以外,笔者认为,这与工业软件的工业和软件这两大属性有关。
1、工业属性决定了行业的艰巨性
工业可能是最复杂的行业。
首先是行业繁杂。既有流程行业,也有离散行业,再进一步细分,我国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每个行业不一样,每个企业也都不一样。
其次专业种类繁多。工业涉及机械、电子、光学、声学、磁学、流体、热处理等太多专业,每门学科都蕴藏着巨量的知识与经验。
第三是产品本身复杂。既有服装、玩具等较为简单的制造业,也有航空、航天、高铁等复杂制造业,比如空客380有600多万个零件,很多产品的复杂程度及难度超乎想象。
第四是生产过程复杂。企业中涵盖了研发、生产、营销、运维、供应链管理等等太多业务环节,涉及了生产设备、生产设施、测量测试设备、仪器仪表等成千上万的不同设备,这些设备种类不同,功能不同,开放程度不同。
第五,厂家协作困难。比如,波音747由六个国家的16500家大中小企业协作生产,一个企业出问题,甚至一道工序出问题,就会出现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