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煤煤制油大步走向产业高端
秋天的银川,天高气爽,公路旁写着“神宁油,不含硫”“煤好未来,油我创造”的广告牌格外醒目。
乘车进入宁夏宁东560.92公顷土地上崛起的世界超级工程——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厂区,乳白色管道盘绕在蓝色铁架上,整洁有序。
很难想象,煤炭在这里,经过长约3800公里的管道,变成柴油、石脑油、液化石油气、粗白油、液体蜡、精制蜡……一段由黑变白、从黑转“绿”的旅程由此开启。
从2013年核准建设到2016年产出合格油品,再到2017年总体负荷达30%,2018年总体负荷达85%,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正朝着产业高端的方向大步前进。
在原设计产品只有柴油、石脑油、液化石油气的基础上,根据煤基合成油特性,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相继开发出粗白油、轻白油、液体蜡、费托重质蜡、费托合成蜡1号等7种新产品,实现了由单一油品向费托蜡、精制蜡等多元化产品的转化。
延长产业链,煤炭价值进一步放大
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走的是煤间接液化技术路线,也就是先把煤炭在高温下与氧气、水蒸气反应,转化为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物),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液体燃料的工艺技术。其油品的特性是低硫、低芳烃、低灰分、高十六烷值,油品指标均优于国Ⅵ和欧Ⅴ标准,可减少城市汽车尾气污染。
“跟煤直接液化技术路线不同,采用煤间接液化技术路线生产出的油品偏轻,更适合向化工品,特别是高端化工品转化。”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郭中山说。
向下游化工品转化的好处,除了能提升煤炭清洁利用水平,还能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放大。
据了解,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设计年产405万吨合成油品,其中调和柴油274万吨、石脑油98万吨、液化石油气34万吨,副产硫磺20万吨、混醇7.5万吨、硫酸铵10.7万吨,年转化煤炭2061万吨。
“我们在煤制油项目原设计产品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工艺,已研究增加了粗白油、轻白油、液体蜡、费托重质蜡、费托合成蜡1号、费托合成蜡2号等7种新产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营压力。”郭中山说。
同时,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以现有油化品为原料,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开发出液体蜡、高碳醇、高端润滑油、PAO、油田驱油剂等高端产品。目前,先期规划的液体蜡和润滑油项目已经完成可行性研究工作,液体蜡项目计划今年开工建设,润滑油项目计划年内完成合资公司成立工作。
“目前,我们所产柴油的50%以上都用来做化工品了,再进一步努力,可以达到70%。”郭中山说,“主要通过延长产业链,细分产品,给下游提供优质、个性化的化工原料,而不是供给油品。”
据了解,2016年,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累计产出油化品2.1万吨,其中柴油1.45万吨、石脑油0.65万吨;甲醇日均产量达到2000吨,累计产量9.5万吨。2017年,生产柴油及化工品68万吨、石脑油37万吨、甲醇88万吨、稳定轻烃5万吨、液化石油气5.5万吨,开发的粗白油、液体蜡、精制蜡等7种化工品占产品总量的33%。2018年,生产柴油及化工品183万吨(化工品占比达50%)、石脑油98万吨、液化石油气22.9万吨、精甲醇91万吨。
今年以来,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采取了28项开源节流措施,通过高负荷运营和节支增效,预计全年运营成本比目前内陆原油开采成本低5美元/桶至10美元/桶。
“这5美元/桶至10美元/桶的利润差,也是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有信心生存得比较好的基础。”宁夏煤业煤制油分公司总工程师黄斌说。
一个平台,带动煤制油“中国制造”走出去
煤间接液化技术1923年起源于德国,由于石油工业的兴起,其煤制油装置关闭。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长期受到国际制裁和石油禁运,南非开展了煤间接液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个将煤间接液化技术工业化的国家。截至目前,南非年产油品和化学品达850万吨。目前,全世界有10多个国家都在研制煤间接液化技术,但绝大多数未实现工业化应用。煤间接液化技术最成熟先进的还属南非。
基于富煤、贫油、少气的国情,几十年来,我国对煤间接液化技术的研究从未间断。但直到2011年,中科合成油公司16万吨/年煤间接液化工业装置才在内蒙古伊泰公司成功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