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0-11 10:39 的文章

制造业,用好“出与进”的辩证法

  巨石集团在埃及的工厂

  浙江在线嘉兴10月1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夏丹 翁杰 周琳子 通讯员 徐潇卓 杨云贵)短短一年多时间,从嘉兴“走出去”的翁振强已然成了“越南通”,转生产、赶订单、培训工人样样在行。在他的管理下,嘉兴企业高裕家居在越南新建的两个工厂发展迅速,预计今年出口额将达1亿美元。“走出去的速度这么快,我自己都没想到。”

  中美经贸摩擦升级以来,浙江企业国际化布局明显提速。对处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的浙江而言,制造业向外转移会不会对浙江制造业形成冲击,又会不会破坏现有较完整的产业链?近期,本报记者走访桐乡、诸暨、临海、嘉善等县市,与当地制造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试图从市场主体的实践和探索中探求答案。

  巨石集团在美国的工厂

  “柬埔寨工厂已经开业,对美订单正逐渐向柬埔寨转移。”嘉兴家盛家私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王宇涛开门见山地说。这是一家95%的销售额来自对美出口的企业,在出口关税即将调高至30%的情况下,主营沙发生产的家盛家私选择境外设厂。

  “去年全年美国市场出口额2300万美元,今年1至6月份为1300万美元。从目前形势来看,今年对美出口额不会减少,但基本无利可图。”王宇涛说。

  同样打定主意“走出去”的还有浙江朝晖过滤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由于美国客户正将订单往东南亚转移,公司在柬埔寨注册了一个工厂,设备已经调试好,只待原材料从国内运过去就可以投产。公司总经理助理孙成磊说,柬埔寨工厂只是为了给美国客户信心的权宜之计,从长久考虑,公司计划到泰国、马来西亚等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置地投资。“美国合作伙伴坚持往东南亚转移的态度十分坚决,对他们而言,短期内只能依赖我们,但两年时间足以培养一个新的供应商,到那时候我们怎么办?所以为长远计,我们必须走出去。”

  “即便没有经贸摩擦,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越来越难留了。”浙江泰荣针纺集团总经理刘训林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美国对中国大陆21项纺织品实施进口配额管制时,刘训林就将部分袜子产能转移至柬埔寨。经过十多年发展,柬埔寨工厂运转良好,订单多到做不完。

  中美经贸摩擦以来,浙江受影响较大的纺织服装、零部件等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境外设厂步伐明显加速。2019年1至8月,我省纺织服装业境外投资项目21个,同比增长1.3倍,中方投资备案额0.85亿美元。

  若将视线放得更远,梳理全球产业转移路径,不难发现,在产业变迁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迁徙是一种常态,与区域人工成本的增减息息相关。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对人力成本格外敏感的产业,用人成本上升,无利可赚,老板自然不要做了,将这部分产业向外转移是必然的。”浙江凯达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陈国勋说。

  人力成本差距究竟有多大?刘训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袜机厂最普遍的挡车工为例,诸暨本地和柬埔寨工人每人每月至少相差3000元,如果有1000名员工的话,一年就是3600万元。“一双袜子才赚多少钱?换你当老板,你转不转?”除了人工成本高,招工难也成为家盛家私、朝晖过滤等中小企业向外转移的原因之一。

  走出去只是第一步,如何走进去、走下去,更考验着浙江中小制造企业。“柬埔寨工厂刚开始运营,交货期不够稳定,所以桐乡这边的工厂也在同步运行。” 谈到现状,王宇涛有些发愁。

  产业链配套不完善、产业工人缺乏,对投资国法律政策不熟悉、文化习惯不同等,都困扰着刚走出国门的浙企。“柬埔寨当地基本没有配套,原材料都要从中国运过去。”孙成磊说。

  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并非所有产业都适合向外转移。“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业,机床行业还是要立足国内,在产业发达、人才层次高、配套完善的浙江更合适。”陈国勋说。

  对此,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邬爱其教授认为,对于产业链较为完整且水平较高的产业,产业链是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系内企业转移可能性并不高;对于产业链不够完整且水平不高的产业,相关企业转移的可能性较大。“尤其是成本导向的企业,更加容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