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能源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9月27日,在国家大型煤炭基地陕北基地,一代代煤炭人的“铁路梦”成为现实:纵贯神府、榆神、榆横三大矿区,全长240多公里的靖神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将使“北煤南运”的难题得到有效缓解,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从为新中国建设发光发热的历史深处走来,陕西能源始终担当着能源保供的“国家使命”。70年来,陕西能源产业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兴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原油、天然气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原煤产量稳居全国第三,煤化工行业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三秦大地的煤、油、气、电,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从匮乏到稳产
建成全国第一油气大省
陕西能源的发展,不仅为新中国成长提供给养,更融入了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114年前,中国陆上第一个石油企业——延长石油厂在陕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悄然创立,拉开中国近代石油工业的帷幕。无数石油人从这里走出,奔赴大庆、玉门等地,奋力拼搏打破了“中国贫油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和我省明确了延长石油“以油养油、采炼结合、滚动发展”的方针,给予企业和地方更多的自主经营权和激励政策,带动了陕北14个县区石油产业的起步与成长。
延长石油的发展,已成为我省石油工业埋头苦干、砥砺奋进的最佳诠释。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省石油开采步入高速增长期,从1978年到2000年,全省原油生产量从8.6万吨标准煤攀升至808.3万吨标准煤。随着石油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我省实行了大规模技改后,原油产量成倍增长。2017年陕西原油产量超越黑龙江居全国第一位。
2018年,原油产量达到5031.53万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584倍。
石油勘探、开采、加工全产业链布局全面完成,石油工业成为陕西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
作为工业社会重要的动力燃料,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较高,是世界最大原油进口国,油气高效勘探开发事关国家能源安全。
“资源递减、采区受限,就向深处找油气、向难处攻关。”延长石油研究院副院长申峰说,延长石油在存量上做精做细,坚持油气并举,加大油气勘探力度,使原油产量连续12年保持千万吨以上,建成我国第一个页岩气建产区,为陕西建成全国第一油气大省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天然气勘探开发中,1991年陕北靖边、横山一带探明1200平方公里我国陆上最大整装气田,1997年靖边至西安天然气管道工程通气点火,标志着陕西天然气步入大规模开发利用阶段。2018年,全省天然气生产量达5713.23万吨标准煤,比1997年增长489倍,天然气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按照“三个转化”要求,我省探索出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度转化之路。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相继建成投运,全省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规模持续扩大。此外,煤油共炼、合成气制乙醇、粉煤热解气化一体化等技术国际领先,多个全球首套工业示范项目建成。
从跟跑到领跑
跨入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序列
从衰败的废弃矿井到重焕生机的工业遗址公园,铜川矿区王石凹矿用3年时间完成了“华丽转身”。王石凹矿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3年前因去产能被关闭后转型发展工业旅游。如今,内置锈迹斑驳机器的苏联专家楼转眼间成了“网红”。
从156项重点工程到“三线建设”,铜川矿区为新中国建设发光发热,又在去产能中涅槃重生。
新中国成立初期,陕西原煤产量占全省能源生产总量的99%以上,为新中国初级工业化提供了动力源。“一五”期间,投产运营的铜川矿区三里洞煤矿,是西北第一个现代化矿井。从1965年到1979年,陕西以开发渭北煤炭资源为重点,扩建铜川矿区,在韩城、蒲城、澄城新建矿井。
1982年,陕西发现神府特大煤田,陕北地区相继建成了一批大型煤矿,陕西煤炭生产迎来新一轮增长期。进入21世纪,陕西煤炭生产步入黄金期,建成多个年产千万吨煤炭的矿井。
从人挖炮采到机械化综采、智能化无人开采,陕西采煤技术从跟跑迈向领跑。采煤效率的提升,支撑陕西原煤产量稳居全国第三,为全国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2018年全省原煤产量达到44838.89万吨标准煤,是1949年的1027倍。在煤炭工业的支撑下,我省火力发电、水泥、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化工等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能源深度利用中,陕西煤化工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准。2018年终端能源消费中,陕西煤炭用作原材料的比重达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