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10-06 02:19 的文章

从乡村接生婆到医院助产士、产科医生,不变的是对生命的守护

 

齐鲁网10月5日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很多家长都赶在今年国庆假期,迎来了和宝宝的缘分。于是,这几天,产科大夫们更忙碌了。而在上个世纪,很多宝宝都是在家里出生的,迎接他们的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职业——接生婆。

QQ截图20191005220532.png

乡村接生婆 风雨无阻上门接生30年

王玉英今年80岁,曾是聊城莘县燕店镇雅淡里村有名的接生婆。站在路边,几分钟时间,王玉英就看到了五六个当年她接生的人。上世纪60年代,因为农村医疗资源匮乏,村里大部分人都在家里生孩子,王玉英自愿到医院学习接生技术。此后的30年时间里,有500多个小生命在她的守护下降临。

QQ截图20191005221426.png

王玉英说:“俺村里大部分都是我接生的,接生一个孩子,有的时候是免费接生,有的时候人家会给三角钱一包的挂面,给两包。”

那个时代,村里的通讯还不发达,经常有人半夜敲王玉英家的门,请她去接生。王玉英儿子赵振起说:“当时我才六七岁吧,那时候都是这土墙,没有窗户,就只能用脚踹墙,尤其冬天,外面下大雪,能听见风的声音,就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人喊,马上其起来就走。”

而王玉英却说:“人家来找咱了,都事关人命,不能耽误人家的事。”

QQ截图20191005220140.png

王玉英手里有一个跟了她30多年的饭盒,里面常年装着两把止血钳和一把剪子,还有一些绷带和酒精棉球。为了给器械消毒,她还特地花钱买了一个高压锅。王玉英说:“因为不管黑天白天都有人喊,我就用高压锅蒸蒸,消消毒,把器械准备好,随时备着。”

QQ截图20191005223632.png

时间转眼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医疗资源日渐丰富。而找王玉英接生的人越来越少。同村赵学敬的大女儿是王玉英帮忙接生的最后一个孩子,今年已经9岁了。在孩子快出生时,赵学敬一家却还没有等来医院救护车。情急之下,王玉英便陪同他们一起开车赶往医院。赵学敬说:“跟着一个有经验的人心里比较踏实,我们从家里往医院走,120开车从医院往我们家里走。”

再后来的几年里,赵学敬又有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不同的是,这两个孩子都是在医院里出生的,没有再找接生婆。王玉英手中的“饭盒”,在2010年以后,也放下了。

QQ截图20191005225301.png

助产士和产科大夫一起守护宝宝平安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接生婆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到医院分娩成为越来越多妇女的选择。从顺产到剖腹产,再到水中分娩、无痛分娩,这些时髦的生育方式,不仅安全,还大大减轻了产妇分娩的疼痛,医院的助产士和产科大夫一起守护着宝宝的平安降临。

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待产室内,30岁的准妈妈李美静,正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小宝宝的降临。“我每次做产检医生都会听胎心,我就觉得宝宝的心跳声扑通扑通的。”

李美静期待着与宝宝见面,产房里的医护人员却忙得不可开交。“我们国庆节当天出生了14个,一个夜班,我也想放假陪孩子出去玩玩,但是我们这个职业比较特殊,孕妇生孩子,她没有时间点,随时都可能忙起来。”

从2011年开始,郭秀秀开始从事助产士工作,至今已有8个年头,时间不长,却已有上千个孩子在她的手中出生。

“有的时候走在路上,可能有的人会认出你,就觉得挺欣慰的,那么多医务人员,病人出院了,还能一眼认出,你就是当时给我接生的助产士,就觉得对这份工作就觉得就算是付出也感觉挺值得的。”郭秀秀说。

19点30分,因为接受了无痛分娩,所以李美静生产时没有感受到太多痛苦。在助产士和产科大夫的鼓励指导下,不到半个小时,李美静就和小宝宝见面了。

QQ截图20191005225457.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