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9-23 17:00 的文章

德国喜宝联合网易新闻数读盘点:中国式父母太辛苦

对于育儿,你是什么样的理念派?中国式育儿的经验派?还是新育儿知识的支持者?德国喜宝联合网易新闻“数读”收集、整理、分析的多方资料告诉我们,无论是哪一种育儿方式,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科学、自然的育儿方式。

中国育儿喂养现状

要健健康康地养大一个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牙牙学语的小婴儿,到在学校苦读的小朋友,再到长大成人步入社会,这些不同的人生阶段共同构筑着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而这一切,从孩子的喂养开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中国共有新生儿1523万,相当于70%的北京市人口。但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作为美食大国,中国的新生儿出生后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食物。[1][2]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在宝宝出生后的前6个月,只需要用纯母乳喂养就行,不用吃其他食物,连水都不用掺。等到6个月之后,可以为宝宝添加辅食。[3]

尽管母乳喂养好,可惜中国的小宝宝能吃上母乳的不太多。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2019年的调查报告,在中国,6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的比例未超过35%,也就是说,近7成的宝宝刚出生就吃不好。 有29.3%的家长会在宝宝吃的母乳中加水,掺水喂养的比例直到宝宝五个月大之后才慢慢降低。但其实这么做没有必要,因为母乳本身就包含80%的水分,并不需要额外补充。[4]

除了母乳,辅食的添加也很有讲究。辅食,一般是指帮助婴儿过渡到成人其他食物所添加的,富含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液体或泥状食物,例如宝妈熟知的米粉、蔬菜泥等。《中国循证儿科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近7成的中国家长在孩子4-5个月大的时候就会添加辅食,但这样的做法,早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不推荐了。[5][12]

尽管做法没有跟上最新成果,但中国父母的心可以理解,他们都是怕孩子饿着,怕孩子吃得太少太差而生病,毕竟,在传统观念中圆圆胖胖的宝宝才健康。

在减肥成为当下流行的口号时,很多人可能忘了小宝宝也不能太胖。过早吃辅食,以及吃太多,可能会让一些小宝宝真的变成“婴儿肥”。研究显示,中国4-11月大的宝宝中,有4.6%超重。[5] 婴儿时期的肥胖可能会延续到儿童期和成年期,更可能在成年时形成各种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病、肌肉骨骼问题等。[7]

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家长们也不必太过担心,只需要对宝宝的营养过剩保持警惕即可。 对新手父母来说,如何科学喂养孩子是门大学问,不过等孩子长大点,他们会发现,喂养不过是游戏的入门操作,真正困难的剧情还没开始。

中国人的孩子,很多是祖辈在带

比喂孩子还难的,自然是带孩子。

没有哪对新手父母不想认真地陪伴孩子成长。但是现实是很多年轻父母一边照顾孩子,一边还得在职场努力拼搏。如此一来,难免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这时候,曾经辛苦把自己拉扯大的把爸妈妈们,即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就来帮忙带孩子了。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进行的“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发现,中国有34%的老年人在照顾孙子女,每天从早到晚照顾孩子的老人约占10%。[8]

一项对天津社区0-3岁儿童家庭的调查也显示,除了母亲,儿童的主要看护人就是祖父母,在孩子7月龄之后,祖辈作为主要养育人的比例甚至超过了母亲。[9]

德国喜宝联合网易新闻“数读”通过整理多方资料也发现,尽管孩子2岁以后可以送托儿所或幼儿园,但祖父母仍是许多家庭带孩子第一选择。

为什么是祖父母呢?一部分原因如之前所说,年轻父母工作较忙,业余时间较少且不够灵活;另一部分原因是托儿所、幼儿园下课时间灵活,还有课外亲子作业需要完成。这些需求,退休的老一辈们都有时间完美解决,又是一家人,帮忙看孩子再好不过。

不过祖父母带孩子,自然也是沿用自己多年来信奉的育儿方法。

担心孩子嚼不烂食物,老人亲自上阵,咀嚼完再喂给孩子;担心孩子一顿吃不饱,冲奶粉的时候加高了浓度;觉得尿布太贵,要等孩子尿湿了才更换新的…… 是不是听着很耳熟?这些场景每天都在很多家庭都不断上演,其实不止老一辈人,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也在遵循着这一套口口相传的理念来带孩子。经验主义的育儿方法自然有其合理性,不然也不会一直流传下来,但是照搬照抄传统的育儿方法可是要不得。

德国喜宝联合网易新闻“数读”通过网上搜集整理发现,诸如用母乳给孩子洗脸,擦去婴儿身上的“胎脂”,满月时给婴儿剃眉毛等等,这些传统育儿理念存在一定的弊端,若不及时纠正,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