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9-22 18:44 的文章

【70年·70言】行业面孔丨通草画传承人苏昕:让“广州明信片”继续传承

大洋网讯 2000年,英国友人伊凡·威廉斯先生将通草画带回广州,2001年将收藏的70幅佳作捐献给广州博物馆,自此,通草画第一次回归到广州市民的视野当中,相关学者开启了研究和推广之路,通草画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它曾经是广州的名片、广州的缩影、广州的收藏品,这是近二十年来,广州历史文化方面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通草画起源于广州,于十九世纪在十三行附近一带盛行,据当时资料记载,广州有3000多人从事通草画或者其它外销画的绘制,可见当时的需求量很大。”通草画传承人苏昕介绍,当时的通草画主要作为艺术商品外销到欧美等国家,那时候中国照相技术还不成熟也没有普及,不少外国人来到广州旅游,将通草画作为纪念品带回自己国家。因为通草画不易保存,留存下来的数量很少,散落于世界各地,传世佳作主要收藏于西方博物馆中。

通草画是中西方文化艺术交融的艺术产品,也是极受欢迎的能推广中国、广府文化的“明信片”。中国画种众多,为什么外来游客偏偏喜欢通草画?这主要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通草画的独特性紧密相关。

自19世纪以来,通草画所用到的“纸”看起来和可食用的米纸相近,在欧洲一直被误传为“米纸”。直到2002年,广州博物馆先后前往贵州考察“通草纸”生产的全过程,才明确“通草纸”实际是脱通木的茎秆髓心部分切割出来类似纸张的片状物,它并非是我们通常认识的“纸”。“通草纸”的吸水性、晕染性都不错,画家在上面用水彩作画,颜色非常艳丽夺人眼球,因为“纸”自然的不平整,再经过光的折射,成品看起来竟有立体感!

当年,通草画之所以风靡西方,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充当了外界认识广州的窗口。当时的通草画的题材内容非常宽泛,堪称晚清市井百科全书式的图像资料,最常见的有市井风情、人物形象、风景园林、海港口岸等等,非常写实。

苏昕还有另一重身份是越秀区少年宫美术书法部部长,2008年,越秀区少年宫在广州博物馆举办了一场儿童美术日记画展览,也就是在这年,苏昕第一次接触到通草画并开启研究和学习之路。2010年起,从少年宫着手,将通草画逐渐推广,到2012年,已实现面向越秀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推广。经过这几年的努力,2019年通草画的传承教育已覆盖广州市部分中小学校和大专院校,有20余万青少年儿童参与其中。

如今,这项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又重新焕发光彩。“通草画从发展到险些流失大约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很希望在更长远的未来能够继续发展下去,将广府文化和传统艺术继续传承下去,在广州的文化领域中起到一点自信作用。”苏昕憧憬中带着些许谦虚。

广州不仅是通草画的发源地,还曾经是主要生产地。通草画不仅是艺术品和商品,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着原生态的本土民俗,当与西方文化碰撞时,我们看见了它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锦上添花。

文/大洋网记者罗枫霖

视频/大洋网记者袁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