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牌警告”到“创建标杆”这条背街小巷的
金华新闻网9月19日消息 金华日报记者 徐枫 文/摄
“小巷发生的变化都快让人认不出来了。”说起金华开发区江南街道高畈社区的汪新巷,这条原本位于城中村的背街小巷在文明创建中重获新生,成了展示市区文明社区建设成果的一张新名片,熟知其过去的市民对它的蜕变无不感到惊奇。9月25日,这里还将迎来全市文明社区创建现场推进会与会者参观。
甩掉“脏乱差”黄牌
背街小巷完成蜕变
9月18日,记者沿着市区南苑路往东走,来到汪新巷巷口,只见一座古色古香题有“睦邻巷”三字匾额的木牌坊立在巷口,独特的街巷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记者在这条长不过200来米的小巷走了走,只见巷内地面铺设了地砖,空中看不到城中村乱如蛛网的管线,连空调水也接入了雨水管内。每幢住宅楼外立面经改造粉刷翻新后,以灰、白色为基调,墙上绘制了婺剧、道情、火腿、酥饼、佛手等体现金华特色的“婺州文化”主题墙绘,并精心布置公益广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道德故事等,小巷居民楼外墙成了讲文明、树新风和进行好家风好家训教育的宣传阵地。巷内每户居民家门口墙壁上装起了画架、种上了小盆栽花卉。在巷子北端,建了一道带有桌椅的休闲长廊。
汪新巷属高畈社区城中村汪家店自然村,道路总长197米,临街13幢住宅楼产权分属13户人家,村中7条支巷蜿蜒交织。由于村中的住宅楼大都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基础设施落后,人行道路面破损严重,住户污水乱排放,下水沟渠臭气薰人,晚上路灯照明亮度不足。此外,临街面建筑存在乱搭凉棚现象。由于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突出,在去年5月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评比中,作为背街小巷的汪新巷曾受到黄牌警告。
城中村是文明创建工作的难点,将杂乱无序的背街小巷逐步改造成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公共空间,是创建文明社区、文明城市的最终目标。高畈社区党委书记唐淑丹说,江南街道把汪新巷作为城中村老旧小区改造突破口和创建试验田,痛下决心,花大力气,让原本“脏乱差”的小巷变身为文明小巷,努力打造开发区文明创建的品牌。特别是从今年6月份开始,街道、社区集中力量,对汪新巷进行改造、整治:对年久失修的下水管道进行修缮清淤,破损道路铺上地砖,拆除小巷两侧的乱搭乱建,整顿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统一规划停车位,增设监控探头、垃圾桶、爱心晾衣架等公共设施,墙角修建花坛,新建景观灯30盏……
经过改造和整治,汪新巷环境面貌、卫生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小巷增添了新的风采,充满了新的活力。当月,汪新巷从金华开发区范围17条参评的背街小巷中脱颖而出,被金华开发区创建办评为两条文明示范背街小巷之一。
创建是民生实事工程
居民争当“小巷管家”
据介绍,汪新巷小巷改造规划设计之初,就提出突出“和谐邻里”主题的理念,通过保留背街小巷原有风貌,凸显睦邻特色,打造文明小巷。
唐淑丹说,改造汪新巷,不仅是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更是为了营造和谐文明的邻里关系。现在,外在的硬件设施得到提升后,居民内在的素质和邻里关系也得到了提升和改善,小巷内居民相处更和谐了,大家真真切切感受到创建文明城市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高畈社区有一支由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楼道长组建成立的“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队。唐淑丹告诉记者,小巷改造之初,一开始部分居民不理解、不支持,慢慢地,理解、支持的人多了起来,现在居民当中主动加入到创建志愿者队伍中来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今年68岁的蒋根奎是汪新巷内的原住民,由于下肢残疾行动不便,社区平时给了他生活方面不少照顾。汪新巷改造完工后,看到小巷发生的变化,他闲不住了,主动要求加入“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队。小巷垃圾分类房建好后,他又主动要求担任垃圾分类分拣员。每天早上6点不到,他就坐在垃圾分类房前,指导居民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垃圾,一直到晚上8点以后才下班。
租住在小巷内的丽水缙云人陈培飞开了家小饭馆,身为外地人的他热心社区创建工作。陈培飞是最早加入“小巷管家”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之一,上个月还被评为金华开发区最美志愿者。他每天利用空闲时间,在小巷中巡查,捡垃圾,整理乱停放的车辆,督促沿街店面“门前五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