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贺到小贺,运动鞋的进化史
【中国鞋网-行业新闻】“出去走一走吧。”下午4点,广州9月仍在持续的酷热,才稍有那么一丝退却的意思。老贺起身关掉客厅里的电视,点了一支烟,催促着还在各自屋里小憩和打游戏的妻儿动身。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老贺希望一家人能出门逛逛商场,消遣一番。
老贺两口子还想让16岁的儿子参加网球俱乐部,加强体育锻炼。但想要让儿子提起运动的兴趣远离游戏,首先要做的是在商场给小贺买双好看的运动鞋。
不过,同住一个屋檐下的两代人,在对运动鞋的喜好上却有着天壤之别。老贺和妻子相似,偏爱国产,价格亲民,质量也还算可接受。儿子对父母的选择则嗤之以鼻,和身边的大多数同龄人一样,他眼睛盯着的,更多还是耐克、阿迪达斯等一众洋品牌。
“老骨头”的半边天
老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生人,由于出生在农村家庭,在他的记忆中,小时候并没有运动鞋的概念,更没有运动鞋和休闲鞋的区分。“那个时候能不光着脚就不错了,一双母亲做的布鞋或是父亲从集市上淘换来的解放鞋就很让自己满足。”
按照老贺的表述,儿时家中的一双鞋甚至并不独属于某一个人,都是由兄弟姐妹们“共享”。他家中共有兄妹五人,自己和弟弟经常互换鞋子穿,三个妹妹之间则将一双鞋子相互传递,大姐穿完二姐穿,然后轮到小妹,以此类推。在家中,排行老大的老贺占了年龄的便宜,一双新鞋往往都是先通过他的脚落的地。
即使鞋子偶有破损,经过母亲巧手的一番缝补,一双鞋的生命往往又因此得到延续。而正是踩着母亲缝补的鞋子,老贺和弟弟妹妹们才能够风雨无阻,往返于学校和家门之间……
大约30年前,去外地上大学后,老贺遇到了来自天南海北的年轻人,才他觉得脚下的布鞋稍显陈旧。极力寻求认同感的他,也学着周围同学的样子扮起了“时髦”。就这样,以回力、飞跃等品牌为代表的小白鞋走进了他的视野,这也是老贺真正意义上接触到的“潮牌”鞋。
“那个时候我才算是真正了解到运动鞋这个东西,当年更多的是叫它们旅游鞋,平时运动、游玩都会穿,不像现在还会分什么跑鞋、篮球鞋和足球鞋。”
老贺眼中,在有品牌的国货运动鞋里,最有名的当属回力的小白鞋。“我们刚入学时都是清一色的军绿色,当时大学班里能穿得起这种鞋的人寥寥无几,你说穿出来会有多抓眼?夸张一点说,这双鞋在当时就是‘小流氓们’的抢劫对象。”
回力商标于1935年注册,英文名“WARRIOR”,有勇士之意。回力球鞋也曾风靡一时,1984年,中国女排穿着回力排球鞋夺得了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冠军。
不过在新千年之后,回力的“故事情节”却急转直下。随着国外品牌的涌入和市场经济的冲击,7家上海胶鞋厂相继倒闭,8600名工人先后下岗。回力不再是曾经的本土第一品牌。
但同时,这把“老骨头”也在经历着一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光景。
2008年,《指环王》中的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在拍摄短片集电影《纽约,我爱你》时,将回力鞋穿到片场,回力鞋迅速走红,成为欧美地区年轻人争相追捧的潮流单品,价格被炒到几十美金并且居高不下。回力鞋复古的款式再次吸引了众人的眼球,这也让回力看到转机和开始转型,将产品售往国外市场。现在,曾经售价几十块钱的回力在出口欧美后摇身一变,成为了几百上千人民币的新潮牌。
新国产品牌的崛起
不同于老贺,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北京90后小伙李暘,对于球鞋有着新的认识和狂热的喜爱。他为自己选择的婚鞋居然是一双耐克的Air Jordan。“我还在劝女朋友在婚礼上和我一起穿AJ,虽然这希望有些渺茫,”李暘打趣道。
在他的记忆中,高中和大学,他总会抽空一次又一次前往当地的知名商场,就为了多看一看、摸一摸喜欢的运动鞋。
和老贺那一辈人儿时相对匮乏的物质生活相比,李暘的生活条件明显要宽裕不少,但一双耐克、阿迪球鞋的售价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元的价格,当时作为学生的他还是消费不起,好在很多球鞋门店并不介意顾客试穿,李旸也就经常厚着脸皮光顾,蹭鞋子穿,过过脚瘾。
作为运动鞋里的“老学究”,李暘也是一直见证着各大品牌在市场当中的沉浮起落。他认为,在自己孩提时代,和耐克这种舶来品相比,国内的一些运动品牌还在做“改款”。“很多牌子的球鞋一看就是仿照外来品牌的款式改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正版鞋卖得贵,中国市场也还在扩张,这些产品自然也卖得非常疯”,李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