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8-26 19:59 的文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难题及对策

【慧聪广电网】内容提要 本文针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遇到的实际问题,从报社与广电的融合,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从政策扶持到平台兼容,从队伍建设到绩效考核等,列出了内生动力激发难、推倒容易重构难、绩效分配统一难、各种关系理清难等11个显性和隐性的难题,并一一分析,从既符合规范要求又切合实际的具体操作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在各地轰轰烈烈地推进。从上到下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和战略意义,都已形成共识,但从现在的实际进程和已出现的问题看,我们的认识和准备仍还不够充分,这也证明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敏感性、复杂性、艰巨性。

笔者在县级报社、广播电视台工作数十年,近年来又参与媒体融合工作,并就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到多地学习调研,对此有所体会和思考。这里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分析成因,寻找对策,为减轻改革阵痛和推进融合提供一点实用有效的思路。

一、以顶层设计消除满面愁“融”

虽然都意识到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实际上很多人还是对改革缺乏强有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些县级媒体人还抱有“要我融”,不是“我要融”的心态。

内生动力激发难,有情操作消隐患。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县域媒体的深刻变革,涉及体制改革、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机制创新和传播网络重塑等许多问题,是一场全面的革新。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仅靠行政推动是不够的,也不可能真正融合到位。有些地方虽然挂起了融媒体中心的牌子,但在媒体内部仍或多或少存在着畏难、等待、观望、拖沓、退缩、逃避等现象。有些效益还不错的媒体领导过惯了“独门独院”的小日子,生怕动了自己的奶酪;那些日子难过的媒体领导则抱着求财政“包养”的心态,而员工则或无动于衷,或焦虑躁动。

在以往涉及个人利益的改革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刚性规定、柔性操作,创造性地采取了诸如“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之类的措施,有效消除了一些阻力。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尊重个人选择、合理安排人事也应该得到落实。苏南、浙江等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之初,对报社、广电领导班子成员在按工作需要进行调整的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意愿,对普通员工在“人随事走”的前提下,也尽量尊重个人选择。如昆山市广播电视台有30名事业人员按个人意愿,转入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系统工作。这样让走的人高高兴兴,留的人心服口服,一心一意投入新的工作。

作为全国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示范点之一,昆山市委在《关于昆山市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组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在推进改革中,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适当增加编制名额、不减领导职数、增加必要投入。在管理机制上,定为公益二类、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实行全员竞聘上岗,采用“企业管理、按岗定薪、量化考核、多劳多得”的思路,建立合理管用分配制度,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动态管理、同岗同责、同工同酬。在考核机制上,按新闻资讯岗位突出生产新闻资讯的数量质量、经营岗位突出经营创收任务的完成情况、技术岗位突出技术保障和安全的模块分类考核,实行个人收入与单位效益直接挂钩,根据集团经济效益计发奖励性绩效,实现发展成果由集团与职工分享。这就把融媒体中心的运作机制作了明析,回应了大家的关切,可以起到安定人心、激励奋进的作用。

推倒容易重构难,顶层设计分步走。报社、广电在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了各自固定的文化理念、生产流程、规章制度,包括人的思想方式、行为习惯等,而融合后很大程度上都要推倒重来,但这些东西不会一下子“华丽转身”,很可能会出现一个混乱和痛苦的过程,必须要有思想和措施准备。应该看到,媒体陷入生存困境有内因,也有许多外因,特别是体制机制僵化的责任不全在媒体自身。在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就应该打通包括组织、宣传、人事、财政等关节,拿出一整套解决的方案来。

整合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且传播又不能间断,较为慎重稳妥的办法就是留足空间、分步推进。昆山市委明确,2018年为启动整合阶段,整合昆山日报社、昆山广播电视台和江苏有线“智慧昆山”客户端,组建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初步制定机构、人员、绩效考核等框架,启动传媒大厦建设;2019年为调整优化阶段,实现人员集中、资源整合、管理统一、指挥一体,优化考核分配方案,构建经营服务体系,重点建设传媒集团(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2020年至2022年为品牌打造阶段,建成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型主流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