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8-19 12:28 的文章

玄幻剧吊诡现象 这边追剧那边吐槽

  资料图片

  资料图片

  文 杨洪涛

  近几年,随着网络小说IP改编风气的盛行,大量玄幻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玄幻剧成为近年来影视创作最为活跃的类型之一,也是当代影视文化的有益补充。从某种程度上看,玄幻剧和网络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处,即让用户获得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的满足感,让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光荣与梦想,借助虚构情境和人物得以实现,使用户获得极大的心理安慰。玄幻剧热播并引发热议的现象,是网络文化、网络写手和网络粉丝共谋的结果。然而,随着一些玄幻剧的走红,大量良莠不齐、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仓促上马,破坏了行业的审美生态。不仅如此,一些创作者为了增加收视卖点和娱乐效果而胡编乱造,随意添加现代元素,颠覆起码的古代情境,掀起一股历史虚无主义的创作歪风,产生了消极的社会影响。

  人物立不住是玄幻剧最大的问题。现在播出的玄幻剧,大多数都有着相似且艳俗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

  人物想要立得住,必须有推动其行为逻辑和话语方式的心理动机,并在此基础上表现人物的人性与神性(魔性)的对立统一,勾勒出专属于某个角色的人物弧光。

  为提升受众黏性、获取最大化的经济利益,玄幻剧的创作者在根据用户体验调整故事架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模式化的创作套路。还有很多作品甚至连完整的故事都讲不明白,只能借助某种“神仙力量”来缝合桥段之间的裂痕,掩饰不合逻辑的硬伤。有的剧作经常出现匪夷所思的爱和无缘无故的恨。还有的作品强行拔高主题,生硬地在故事中添加热血励志元素,牵强附会地展现所谓家国情怀,让作品显得空洞做作、文不对题。

  玄幻剧还存在创作理念跑偏的问题。在资本的蛊惑下,一些玄幻剧的创作比玄幻剧本身更“玄幻”。为了迎合主流收视群体即青年受众的审美偏好,制片方往往将名气大、粉丝多、片酬贵的流量明星当成选角的主要方向。许多玄幻剧为了锁定流量明星就一味地压缩制作成本,导致玄幻剧不可或缺的视觉特效和服化道方面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于是,特效失真、置景简陋、装束粗劣成为许多玄幻剧的通病。此外,部分流量艺人徒有靓丽光鲜的容颜而缺乏内涵和演技,表演或僵硬或夸张,给人以尴尬失真的观感。

  玄幻剧若想成为影视艺术生态家园中长久绽放的美丽花朵,必须调整创作思路、摆正创作心态。首先,要有大格局。创作玄幻剧,应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创作视野,既要通晓古今中外的神话典籍和民间传说,又要把握时代精神以及目标观众的审美诉求。不应把创作视野拘泥于个人修仙或复仇之旅上,而是要用三界神话和十方神器折射现实人生、描摹世间百态,在成就小我与观照大我之间找到平衡点,把个人的生命理想与更大的济世情怀相融合,给人以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正向价值引领和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心理宽慰。总之,优秀的玄幻剧不应该是孽缘丛生、虚幻缥缈的,而应该是涤荡心智、鼓舞人生的。其次,要下真功夫。从某个角度看,玄幻剧创作比基于现实的创作难度要大。因为要想把玄幻故事讲述得令人信服、可知可感,甚至获得观众的心理认同,创作者必须反复打磨剧本、不断推倒重来,尝试在虚构的神怪空间搭建全新的世界格局,设置既符合世俗逻辑又具有颠覆精神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利用时空穿越、生死轮回等叙事动力,完成故事框架和人物关系的架构。再次,要能沉住气。近年来,业界出产了大量玄幻剧,已成积压之势,至少需要几年才能完成市场消化。目前,在政策调控下,玄幻剧的播出渠道已大部分转移至网络平台,竞争更为激烈。短期内玄幻剧的前景并不乐观。因此,创作者更应该静下心、沉住气,在价值引领、艺术引领层面进行自我修复,以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玄幻剧的创作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