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8-11 20:09 的文章

大师工作室请到高校 名师工作室搬进企业

   原标题:大师工作室请到高校 名师工作室搬进企业

  文照辉和段树华时常在学院图书馆电梯间照面。

  两人问候一声,就各自忙乎去了。有时候,他们也会凑到一起讨论教学或技术的问题。

  文照辉是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职工技能大师,全国技术能手。去年,“文照辉大师工作室”设进了株洲职教城的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里。段树华则是这所高等职院轨道交通电务技术学院的副院长,“段树华名师工作室”开进了文照辉所在企业的园区。

  去年11月30日,他们的工作室分别由株洲市总工会等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并正式授牌。同时获得授牌的还有其他20个工作室。

  “名师、大师交叉设置工作室,是受工会组织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启发。”株洲职业教育协会会长杨宋虎说,“这是拉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两条平行线相交的支点。”

  文照辉和段树华有着新的使命。

  如同挂在职业教育协会办公楼的标语——“大师进校园,传承工匠精神,传授职业技能,参与教学创新;名师进企业,传递科学精神,传授专业知识,参与企业创新。”

  书本与实践在工作室里“碰头”

  5月20日,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18级数控专业迎来了为期两周的实训课。

  站在讲台上的是工人技师文照辉,他特意从车间带过来实操用的零件。

  他的现身说法让学生入迷——简单的加工螺纹,学生看到了书本上的公式与生产现场之间的“误差”:按课本公式代入相应的参数即可完成“操作”,但实际生产中机床的刚性与刀具的锋利程度,都会对产品造成较大影响。

  “生搬硬套公式,产品反而不合格。”文照辉诸如此类的实操课持续了两周,学生们专心致志的程度抹去了他脑海中关于年轻人不肯学技术的许多不良记忆。

  近些年,他常受邀去高职院校传技授艺。有学生不解——这么优秀的人为什么要去当工人呢?

  文照辉家中的墙上,挂着他和父亲的合影。“我父亲是部级劳模,小时候我就觉得当工人很光荣,非常羡慕他戴着大红花站在主席台上。”文照辉兄弟子承父业当上了“劳模”。他觉得,工匠精神需要传承。

  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大师工作室被市政府设进了高等职院,让文照辉心中更有使命感,“以前应邀去学校讲课,更像是演讲,我说得很激动,但学生们听不进去。”

  工作室挂牌后进行的两周实操培训,当工人的价值感也在年轻人心头油然而生——文照辉看到,很多学生将练习件擦得干干净净,还特意用纸包起来,就像他曾经收藏自己加工的“杰作”一样。

  培训结束后,他跟学生互加了微信,还一起吃了饭。“上一道菜,就给我夹一筷子菜,有不少学生还咨询我怎么靠技能成才。”文照辉脸上挂满笑容,他已经开始设计下个学期的实操课程。

  职教城的不少教师都说,“大师工作室”让教学创新有了方向感。

  北京汽车株洲分公司维修工、高级技师吴端华的大师工作室,设在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里,随着与老师交流增多,他的理论水平提高了,老师动手拆卸机器的次数多了,手上的机油味变得越来越重。

  “书本与实践在工作室里‘碰头’,一批特色课程也诞生了。”吴端华的工作室成为学校课程改革基地,他与职校老师共同编写的21本特色教材,一大半已经走上了课堂。

  就像重新上了一次大学

  课余时间,段树华最惦记的就是赶去位于株洲轨道交通产业园的“段树华名师工作室”。

  “以前学院求着企业把老师和学生送过去实习,但企业不重视,学生也不努力,实习期没摸过产品,光扫地、擦桌子了。”段树华追踪过的实习效果,令他十分失望。

  他估算了一下,去年11月工作室驻园以来,他所在的铁道职院前后有7名专业老师、800多名学生参与到工作室与各类企业的联合研发攻关,“及时跟踪产业和行业的前沿,全程参与到新技术的研发过程”。

  “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段树华接受采访时,正在与企业科研人员讨论新开发的除冰机的技术细节。“我们研发的这款产品有望在国内填补相关的技术空白。”

  他介绍,除冰机是为株洲市沃尔新材料公司开发的,公司提供了充足的研发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