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8-08 09:22 的文章

一个工业园区的进阶之路

  来自秀洲区王江泾镇的蹲点报道(2)

  3301本白无库存、3302浅紫4匹361米、3303荧光黄12匹1200米、3304米黄无库存、3305玫红22匹2108米……打开企业微信“金亿帆”查看仓库库存和交易记录是卜春伟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不仅如此,他还可以在手机端查看各个车间的机器运转情况,甚至包括远在江苏、安徽的外发车间。即便身在国外出差,作为金亿帆纺织工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卜春伟还是能实现远程工厂的实时管理。

  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让坐落在07省道边上的王江泾工业园区正经历着一场新时代的工业革命,当地人称这是王江泾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昔日“日出万匹、衣被天下”的工业重镇,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向着更优的目标实现涅槃重生。

  第一次工业革命:做大——扩充体量

  王江泾镇田乐商会会长徐龙根说,很希望建立一个能体现王江泾纺织工业发展史的展馆。从木机到铁机,从单梭到双梭,从双梭到多梭,从无梭喷水到无梭喷气……企业织机的变迁,浓缩了王江泾纺织业的发展史;从村工业小区,到乡工业功能区,再到镇工业园区,记录了王江泾工业革命的轨迹。

  “1994年,是我们王江泾工业革命的元年。”嘉兴市鑫圆纺织工艺有限公司老板罗雪男笑着回忆起25年前他们兄弟仨跨出的那至关重要的一步。

  1994年,仅一个田乐乡已有5000余台家庭织机,年产值约3.8亿元,涌现了一些织、销一条龙的大户。可是,庭院里驯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起参天树。腰包鼓起来的王江泾人不再满足于家庭作坊的生产方式,他们希望征地办厂,扩大生产规模。

  他所在的市泾村回应村民诉求,专门划出29.7亩土地,建立起以轻纺丝织业为主的市泾工业小区。这让罗雪男和村里的一群创业者,有了绽放梦想的舞台,29.7亩的土地很快被填满了。

  时隔一年,田乐乡又建立了占地137亩的大坝工业小区。

  这两个工业小区是王江泾工业园的雏形。“那时候只要肯来,就给最优惠的条件。”罗雪男说,镇党委政府以工业小区的模式,让原本生根于千家万户的家庭纺织业通过集聚,逐步实现企业化和正规化。

  以“八大金刚”为代表的纺织龙头企业正是在这个时候实现了快速扩张。元丰纺织有限公司、裕龙纺织有限公司、诚恒纺织有限公司、鸣业纺织有限公司等纷纷增资扩规模,短短5年间,他们的固定资产迅速增加了2至3倍。

  2001年,秀洲区把王江泾、田乐、南汇三个乡镇合并组成新的王江泾镇。为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乡村工业化模式,镇党委动工兴建了王江泾工业功能区,沿着07省道,紧邻嘉兴主城区,划出了20平方公里的区域,为织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一路开疆拓土、高歌猛进的“八大金刚”率先闻风而动。明效丰汇纺织有限公司“掌门人”卜菊明在王江泾工业园区征地500亩,投资1亿元,组建起了明效丰汇工业园,开发亚麻新项目。鸣业纺织有限公司的新厂房与其隔路相望,双方你追我赶,比拼氛围浓郁。

  “企业进区”带动的产业集聚效应,让王江泾在强镇林立的嘉兴名声大噪。本世纪初,王江泾工业园区就已经是嘉兴第一个年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的乡镇工业园区。经济总量位居嘉兴各乡镇之首!

  第二次工业革命:做强——精耕“亩均”

  翻看2019年上半年的数据报表,秀洲区委常委、王江泾镇党委书记帅朝晖说,尽管当前宏观经济复杂,基本面承压,市场预期起伏不定,但工业园区的亩均数据还是实现5%至10%不等的增幅。

  嘉兴市鸣业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春荣感慨:不增不行啊!从2001年进入工业园区后,既感受到政府服务越来越精细、越来越到位,更感觉到要求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被逐出园区队伍。

  在罗春荣的记忆里,过去18年,企业在园区的生存门槛被一提再提。

  首先是环保门槛。2001年,企业从市泾工业小区搬迁到王江泾工业园区,当时就奔着“园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嘉兴市城市排污管网,进区企业全部使用嘉兴锦江热电有限公司和嘉爱斯热电厂的蒸汽,所有企业没有一只锅炉”这样的承诺而去。“当时,我们与污水治理厂签订的污水处理合同是每吨2.35元,双方约定产生的污水直接送污水处理厂。”罗春荣的期待很快落空,因为马上就有更严的生态红线等着他。

  2003年,浙江省委谋篇布局“八八战略”,提出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王江泾工业园区对所有进园企业明确了生态标准——所有企业在污水排入管网前,需实现达标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