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7-27 06:08 的文章

一起来拥抱通用航空产业的春天吧

index (3)

index (4)

2018年10月20日8时51分,一个巨大的白色身影轻盈地划开深蓝色的湖面,优雅地跃入空中。这是AG600“鲲鹏”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首次水面起飞成功,为中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51年5月22日,随着军委民航局使用C-46型飞机执行广州市防治蚊蝇的飞行任务,揭开了新中国通用航空发展历史的新篇章。历经多年波澜壮阔的发展,航空工业以通航产品制造为核心,以通航运营发展为推手,已逐渐发展成为国内通航产业系统解决方案的实践者、通航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的推动者、国家通航产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贡献者。

2016年是中国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之年。随着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航空工业也乘着春风,对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进行了战略部署。中国航空工业敞开胸怀,以全价值链开放合作布局通航产业,我国通用航空产业逐渐开始花开两枝:一是与工业化水平密切相关的通航制造业,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的运营服务业。

瞄准市场 打开通航发展新天地

我国航空工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服务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使命。通用航空器的研制生产一直是航空工业大力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航空工业的核心主业之一。我国通用航空制造企业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制生产了一系列通用飞机型号,促进了通用航空产业的持续发展。

1957年12月13日,我国第一架运5首飞成功。这是新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种运输机,也是用途广泛的通用飞机。截至目前,国产运5系列飞机已经累计生产了1000多架,成为我国生产批量最大、生产时间最长、飞行作业时间最多的通用航空机种,被誉为“一代神机”。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拐点上,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也焕发出勃勃生机,航空工业在运11基础上进行深入改进,成功研制出运12多用途运输机,这也是我国首个取得美、英、俄等国家型号合格证的国产民机。从1980年初运12开启生命征程后,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航空工业哈飞对运12Ⅰ进行了重大改进,先后研制出运12Ⅱ、运12Ⅳ、运12E、运12F型机。

当运12飞机出口美俄的消息爆出后,航空工业哈飞副总工程师、运12F飞机总设计师李先哲成为媒体争相采访的对象。很多人问他:“为什么是运12?”——是什么原因让这款中国民机在世界航空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傲然屹立,并最终挺进发达国家?李先哲回答:“因为它一直坚持国际先进适航标准,一直紧盯市场需求改进改型,一直有优秀的团队坚守奋战,保证产品质量、服务和客户口碑。”这就是运12手持10国“护照”纵横于30多个国家地区的成功“秘笈”。如今,运12系列飞机已出口巴基斯坦、秘鲁、斯里兰卡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200余架,是我国目前出口国家最广、数量最多的民用飞机。

运12系列飞机从孕育孵化走向羽翼初张,从走出国门再到翱翔全球,时间整整跨过了40多年,它已成为一个缩影,映射着中国通用航空制造在世界航空领域的升腾。经过50多年尤其是近几年的较快发展,航空工业加快通用航空产品开发,完善通用飞机产品规划,统筹国内外相关资源,逐步形成了全球化、全谱系、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的格局。目前已批量生产“小鹰”500、运5B、A2C、“海鸥”300、AG600等飞机,起飞重量从600千克到53.5吨,覆盖了活塞、涡桨、涡扇等各种通用航空产品谱系。航空工业以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为手段,探索出一条引领我国通用航空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主创新 彰显航空制造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强调“科技创新是所有创新的核心。”自主创新是航空工业创建以来,伴随共和国波澜壮阔发展历程,取得辉煌成就的主要因素。通用航空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的核心能力也要通过自我掌握的先进技术和产品来体现。

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我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显现出短板,航空工业急国家所急,把很大精力放在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的研制上,为构建国家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AG600飞机项目在国人对应急救援的迫切期待中立项。作为定位于响应和支持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专门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AG600飞机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森林灭火和海上救援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