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7-25 12:58 的文章

陕西制造业迈向中高端①:创新中心,为陕西制

以协同创新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

3702d80db94ca3290e372f0861164f89.jpeg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使用激光超声检测系统检测3D打印产品的质量。

记者 张江舟

我省以培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作为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应如何推动协同发展?当前有哪些问题需要破解?日前,记者就这些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主任卢秉恒教授。

记者:与科研院所、高校等传统形式的研发平台相比,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卢秉恒: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研发平台相比,制造业创新中心承担着不同的国家任务和社会分工。

制造业创新中心致力于4—7级技术成熟度的行业前沿、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技术转移转化。很多从基础研究走向产业化技术生产所需要的4—7级技术的研究,因缺少资金支持而乏人问津,这导致我国的基础研究难以支撑产业发展。创新中心的定位就是要跨越基础研究和产业化技术生产之间的“死亡之谷”,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推动产品商业化进程,为行业发展提供竞争能力。

制造业创新中心整合的是全国优势资源。国家布局“一个领域一个国家级创新中心”,创新中心由行业内优势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采取独立法人制度,以“联盟+公司”的方式整合行业资源,促进社会资本参与创新中心运营。

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一种新型创新载体,它打通了技术、组织、商业及资本之间的分割与壁垒,构建了从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扩散到首次商业化的新型制造业创新平台。这不仅是机制的创新,也是模式的创新,更是管理的创新。

记者: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承担着“关键共性技术协同研发”、“实现首次商业化”和“产业孵化”的战略任务。这些任务目前的完成情况如何?

卢秉恒:我国增材制造装备企业众多,但是市场占有率低,产品低端,缺乏核心技术,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断层。

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以国家战略性领域需求为引导,持续攻关重大装备、关键工艺、核心元器件、软件、材料等共性关键技术,已成功研制5米熔丝增减材一体化制造装备、五轴增减材一体机、高性能复合材料增材装备、回转体铺粉装备,部分设备已对外销售;已成功孵化企业5家,涉及国防、精准医疗、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记者:在培育、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过程中,协同是关键。从深层次看,这涉及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应如何推动协同发展?当前有哪些问题需要重点被关注和破解?

卢秉恒: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形成网络化布局,服务于整个产业,覆盖到产学研用各个环节。无论是国家级创新中心还是省级创新中心,均不能只做单个产品,一定要瞄准共性关键技术,资源共享、协同作战、优势互补,实现多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技术创新,满足制造业发展战略需求。

当前,全国各地省级创新中心层出不穷,不仅分散了研发力量,降低了科研进程,而且浪费了国家资源。建议各地严控省级创新中心建设数量及内容,不同地域多沟通交流,避免相同领域出现重复性、低水平、同质化建设。要以协同创新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记者:如何让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拥有自我造血的功能,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卢秉恒:首先,市场主导和政府项目相结合。中心面向市场需求,进行重大装备、关键工艺、核心元器件的研发,要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的申报。其次,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本相结合。要吸收集聚成员单位,自主开展或接受企业委托开展技术研发,将成果及时辐射给行业,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源源不断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服务,从而实现收入。最后,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创新中心要通过自主研发关键核心技术,迅速抢占市场,同时与行业内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通过技术转移转化,产业孵化,实现创收。

记者:当前,各国都在构建类似的科技创新平台,他们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卢秉恒:美国政府于2012年启动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通过政府牵引、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机构支持,充分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形成了一个“产学研政”合作共赢的创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