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7-10 15:29 的文章

绿色花木又逢春

绿色花木又逢春


   林其泽和花木联盟的一帮年轻人一起,打理苗木场。

绿色花木又逢春


   林其泽

7月初,入夏首个台风没有经过中山,但对于花木场而言,“未雨绸缪”已提上日程。林其泽和儿子一起打理位于古镇绿博园的30亩新场,黄花风铃木、宫粉紫荆、人面子等树木横平竖直齐整排列,每一株树都用木棍做好支撑的架子,再拉上绳索加固,确保能抗击10级的风力。新场铺设了现代化灌溉设备。木棍、绳子、白色水管交织着排布,形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守护着苗木场。

林其泽被年轻人称为“泽叔”,上世纪70年代开始踏入花卉苗木行业(下简称“花木业”),见证了在灯饰行业发展起来前,花木业曾成长为古镇第一大支柱产业的过程。这么多年来,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插水”,他均“扛”了过来。但近年,他内心隐隐担忧的是“中国花木之乡”古镇花木业面临的传承与市场份额逐渐缩减的问题。直到他遇到了一批自发组织花木联盟的古镇年轻人,他们新的传承方式,让泽叔看到了行业的希望。

最早一批“行商”的传承

泽叔上世纪70年代即在村里的花木场打工,18岁到市里林业部门工作。当时身边已有工友自主创业,成为最早的“苗商”。70年代末80年代初,最早一批的花木人已开始从“坐商”变“行商”,近则在珠三角及广西海南片区,远则到北京、上海销售花木。泽叔也加入了“行商”的队伍。“刚开始,骑辆28寸自行车,驮着100多公斤的大箩花木,到顺德、珠海去卖花木。装花的大箩用铁枝编成,长1米多,坚固耐用得很。后来,走得更远一些,就骑自行车,再赶长途大巴班车,到广西去卖花木。品种多为米兰、茉莉花、蒲葵树。再后来,就开摩托车去海南买人家的九里香回古镇栽培。从没有本钱到慢慢积累投入,从进货转为自己种植,成为苗商。”

最早一批“行商”花木人有的走得更远,“赚了大钱”。花木业的发展,让一部分古镇人富起来了。泽叔列举了古镇商界的风云人物,不少早年都有经营苗木的一段历史。后来,先富起来的人转行从事灯饰行业,有人转行房地产,有人将赚来的钱换成可以收租的物业,能够坚守下来的一批,也开始面临着传承的问题。

勤劳致富,艰苦朴素,是泽叔老一辈花木人的特点。年轻的一代似乎有不同看法。一年前,泽叔将儿子林礼洪叫回来打理自家花木场——“粤华园林”。在此之前,礼洪做过翻译,跑过灯饰,就是不愿意回来做花木业。礼洪坦诚地说,他知道父亲有一天会叫他继承花木的事业,在此之前,他想尝试更多的职业和生活。泽叔插话说,曾建议儿子报读园林专业,但儿子表示没兴趣,最后选择了电子商务。

回来这一年多,礼洪改变许多,劳作让皮肤变得黝黑,对经营花木场的态度,也改变了许多。“比起其他行业,我觉得这一行,有得做,有前景。”他说道。礼洪把自己定位为“学习者”,对于基础种植,他认为还有很多功课要和父亲跟班学习请教。同时他也在将自己所学运用到花木场经营中,如完善销售系统,初步将花木场的销售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便于追溯等,为日后实现信息化管理打基础。

为了让儿子走得更快,泽叔决定将新盘下来、全新现代化的新场交由礼洪经营打理。如今礼洪把花木场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当作了微信头像和昵称。

新一代年轻人的“结盟”

礼洪的接手,让泽叔家业的传承有了希望。但作为古镇最早从事花木业的一批“老人”,看到这个曾经的支柱产业在萎缩,泽叔心里很焦急。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灯饰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古镇人转行从事灯饰行业,年轻人创业,均优先考虑灯饰。传统模式的艰苦,又让一些老的花木人选择退出。如今周边及湛江等地新兴的花木交易市场正在兴起,这让泽叔一度为他坚持了大半辈子的产业发展暗暗担忧。

一批年轻人的行动,打消了他的顾虑。几年前,区欲年、欧阳明旺、蔡秉雄等“二代花木人”兼老友正经历花木市场的低谷,相约出来聊天找办法。“一个人想破头,还不如多几个人想想。”大家一致认为应组建一个联盟群,解决个人的近忧,共谋行业的远虑。刚开始,群里只有十几名成员,很快就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时至今日,这个“古镇花木联盟”的群成员超过200人,以70后-90后新一代的花木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