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8-10 12:55 的文章

功成不必在我 功成必定有我

    ■脱贫攻坚 教育力量·高校行动    

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在确保消除绝对贫困、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斗中,作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带着情怀和责任,响应时代召唤,承担起了自己的使命。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加快定点扶贫责任的落实,以实际行动助力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截至今年6月12日,教育部64所承担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工作的直属高校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77亿元(完成率为111.3%)、引进帮扶资金2.81亿元(完成率为156.5%)、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1.85亿元(完成率为112.4%)、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3.13亿元(完成率为115.9%),54所直属高校已全面超额完成指标任务。

    强化智力扶贫,搭建知识“云梯”

“老师,背单词的时候背了忘,忘了又背,一直停留在一段单词上怎么办?”“学数学没兴趣怎么办?”……疫情期间,甘肃省宕昌县的中小学生通过中央财经大学“星火”梦想课堂的QQ群,向志愿者请教学习问题。

今年4月,为帮助当地实现“停课不停学”,中央财经大学策划启动了“星火”学业辅导计划和“梦想课堂”青年志愿者活动,以“云支教”的方式,向定点帮扶宕昌县中小学生开展线上学业辅导志愿行动,为他们送去学科拓展与能力提升类、心理健康与素质拓展类、信息技术与财经素养类三大类共计10余门课程。

扶贫先扶志,帮困先育人。各高校持续发挥资源优势,强化智力扶贫,创新帮扶方式,通过线上支教等方式,为贫困地区“雪中送炭”。

疫情防控期间,复旦大学开展面向云南永平县的“永平伙伴成长计划”,4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网络连线当地学生,提供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在内的学习帮扶和主题分享;北京化工大学持续开展“心桥工程”教育教学共建项目,通过网络平台指导内蒙古科左中旗师生备战高考,该校研究生支教团在线上为学生普及防疫知识,讲述战“疫”故事……

“开学了!做好复学心理准备了吗?”3月26日,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师、学生心理协会指导教师阎博,为云南省南涧县第一中学1200多名学生作了一场直播讲座,对孩子们进行开学前心理疏导。

“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接受的东西。老师让我更加明确了未来的方向,变得更加自信了。”直播讲座结束后,南涧一中学生龙飞洋在留言区写下了这样的话。

中国人民大学与云南兰坪民族中学合作建设了成长辅导室,在为当地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开展课外活动之余,还提供远程心理咨询;华东师范大学针对贫困地区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结合疫情防控期间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专门推出心理健康专题网络课程模块。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在今年特殊背景下,各高校发挥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为孩子们搭建了一道道知识的“云梯”。

    聚焦科技扶贫,用产业带动发展

初夏,在湖北省孝昌县巴石村,68岁的贫困户李定龙正忙着插秧、收油菜籽。今年,除了60多亩田外,他还承包了10多亩鱼塘。“日子好起来了,多亏了华中科技大学的扶贫工作队。过去我们一斤谷卖块把钱,种上优质稻后,最高每斤能卖到7元”。

产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如何让贫困地区百姓的口袋鼓起来?各高校立足自身学科优势,突出科技扶贫、产业扶贫,为当地栽下一棵棵“致富树”。

北京化工大学是内蒙古科左中旗的定点帮扶学校。今年5月,北京化工大学投入资金、集中科研力量成立的宝龙山工业园盐碱耕地土壤改良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该项目将通过环境检测、土壤修复和灌溉技术的综合治理,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在贵州麻江县,南京农业大学拓展帮扶杨梅种植、家禽屠宰等新增产业项目,制定中药材和菊花产业帮扶方案,还引导专家通过“南农易农”平台等提供线上农事指导服务,不断推进产业扶贫;北京林业大学则启动了2020年科技扶贫专项申报工作,定向设立了一批适合内蒙古科右前旗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需要、服务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具有北林学科特色的科技帮扶项目……

“贫困村要想富起来,发展壮大产业是关键”。在宕昌县沙湾镇大寨村,驻村第一书记、天津大学扶贫干部江皓在走访中发现,当地百姓生产挂面以家庭作坊为主,没有成熟的大型挂面厂。能不能把挂面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