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青年】“蜂二代”的甜蜜事业
play stop
mute max volume
repeat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同志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
“两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特别策划了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山中青年》,今天推出第四篇《“蜂二代”的甜蜜事业》。
央广网长兴8月7日消息(记者王权 陈瑜艳 曹文君 实习记者陈金露 通讯员 叶树刚 许旭峰 丁亮) 在浙江湖州长兴县畎桥村的“蜂情小镇”,几百万只“花粉信使”嗡嗡飞舞,往返在蜂箱和山林间。它们的主人是一位80后青年农民邱凯。
邱凯从小便跟着父亲邱汝民一起养蜂,是个不折不扣的“蜂二代”。“爸爸养蜂39年,我是在蜂箱旁长大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也成了养蜂好手。
为了养好蜜蜂,邱凯专门跑去读了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他选择回到父亲身边,扎根农村,利用自己所学的新知识,开蜂场、跑销售、做电商;对养蜂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搭建5G养蜂数据平台,推动养蜂事业“转型升级”;同时先富带后富,办班培训,传授养蜂技术,带动周边和全国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花粉信使”忙碌地往返在蜂箱之间(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接“蜜”
在邱凯父亲邱汝民那一辈,养蜂意味着一趟趟四处奔波的“追花旅程”,辛苦而无奈,面对收购商还没有议价能力。“那时我们要把蜂蜜运到杭州去卖给采购商,一大桶只能挣到几百块钱。”邱汝民说。
与蜜蜂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个中酸甜邱汝民深
有体会。当他得知儿子邱凯决定扎根农村,传承养蜂事业,他是又喜又忧。喜的是自己的心血事业有了传承;忧的是养蜂实在辛苦,年轻人很少能有坚持住的。但很快,邱凯就用实际行动消除了父亲的担忧。
职高毕业后,邱凯就和父亲商议开一间卖蜂蜜的小店面,正是在那间15平米的铺子里,零售蜂蜜卖出了高于收购价十几倍的价格。这个成绩让邱汝民吃了一惊
,他第
一
次
看到了儿子的开拓创新给养蜂业带来的巨大效益。
青创农场的“一对一蜂农精准扶贫”项目(央广网发 通讯员供图)
随着电子商务的逐渐成熟,网上销售日趋红火,邱凯也把目光投向了线上发展。但在广告投放这件事上,父子俩产生了不小的分歧。“我们卖蜂产品好不容易有了点积蓄,一下子都用来投放广告,收益却不见涨,太不值得了。”在邱汝民看来,蜂产品的消费人群相对固定,线上销售是一个好渠道,少量的宣传也必不可少,但过多的广告投放就像婴儿迈了太大的步子,反而容易跌倒。
出乎邱汝民意料的是,一向温和的儿子在这件事上毫不让步。“都说养蜂是传统行业,但在互联网时代,有什么是不可以转型的呢?我们投入广告,不仅为了销售,更重要的是要吸引年轻人关注养蜂产业。”儿子这样对他说。
邱凯的决心和出发点,深
深
打动了邱汝民,作为浙江省蜜蜂产业协会秘书长,多年来他一直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养蜂产业中来。儿子的话说中了他的要害。
邱凯的决定没有让父亲失望,年终统计的产品销量有了令人惊
喜
的增长。“从此我对他刮目相看,用现在的话来说,不得不赞一句‘后浪’!”邱汝民自豪地对记者说道。很快,父子二人就注册了自己家的蜂产品品牌“蜂状元”。
对邱凯来说,从父辈身上继承的不仅有养蜂技术,更有“做一件事的初心,办一件事的匠心,成一件事的信心”。在线店铺销售进入正轨后,他又引入了直播带货。今年4月以来,仅蜂产品的销售额就达到了30万元。
邱凯拿出一板蜂蜜,展示给我们看(央广网记者 曹文君 摄)
“现在我很支持他发展电商,紧跟新时代,把我干了一辈子的事业交给他也非常放心。”邱汝民对记者说。父亲的肯定是对邱凯极大的鼓励。直播电商之后,他又提出“大数据养蜂”,以大数据智慧平台赋能传统蜂产业。“依托这个平台,流动蜂农不仅能知道全国蜜粉源植物的分布,还能掌握各地的天气,形成精准养蜂导航路线。”邱凯说,比如在江淮梅雨季,青海可能是连续的大晴天,以精准的定位导航缩短时间和成本,流动蜂农就能获得更大收益。
探“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