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辣条:一个地方特色扶贫产业的突围
在制药级洁净车间内,面粉经过挤压熟化,类似于高压锅蒸馒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直播眼看就要“翻车”,舒子建索性自己上阵“救场”。
舒子建是碧桂园平江县扶贫项目党支部书记。今年6月,碧桂园集团在湖南平江举办一场以消费扶贫为主题的带货直播,重点推介辣条,数万人走进直播间。
平江是辣条发源地,作为当地经济支柱和扶贫抓手,111万平江人中有近一半受惠于辣条产业。舒子建和团队精心策划通过直播“为辣条正名”。
出乎碧桂园扶贫团队的意料,“正名”未始,“翻车”先来:“辣条制作过程有没有使用地沟油?”“辣条吃多了会不会拉肚子?”“辣条里加没加色素?”
直播间里,一边是主播热情推介辣条,一边是观众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怼”过来——消费者对辣条的疑虑太多了。主播的节奏被打乱,直播带货变成在线诘辩。
“现在平江的辣条,健康与卫生完全符合标准,老印象得改变啦!”舒子建试图稳住场面,他耐心地介绍辣条的用料与生产环节,拿出一张张图片,展示现代化的辣条生产车间。
最终,舒子建以专业、真诚的解答,令人信服地打消了消费者的疑虑,数万网友把他们准备的辣条一扫而光。
的确,作为土生土长的平江人,舒子建对辣条知根知底,亲朋中有不少人在辣条行业里摸爬滚打,经历了平江辣条产业从野蛮生长到自我规范、升级谋变的突围历程。
国贫县的“脱贫功臣”
有天气预报的地方,就有平江人做辣条
1998年,长江流域发大水,平江受了灾,黄豆减产价格飞涨,当地酱干小作坊纷纷倒闭——大豆,是平江特产酱干的原料。
在三市镇,不甘坐以待毙的邱平、李猛能和钟庆元三位做酱干的小老板,尝试用面粉替代黄豆粉。不用豆粉,做出来的就不能叫酱干了,叫啥?叫辣条吧。就这样,面粉经过挤压熟化之后,拌入香辛料,做出了第一根辣条。
没想到辣条大受欢迎,平江90%的酱干作坊干脆改为辣条厂。每到春节前和开学季,各地货车涌入平江,每家辣条厂门口都有四五辆车蹲守,常常要等一周甚至半个月才能取到货。
入行不到两年,退伍军人张玉东还清了原来做生意亏欠的一百万。辣条厂最集中的三市镇,赢得“老板镇”的称号。
地处湘鄂赣交界的平江是国贫县,然而工资却比一些省会城市还高,“功劳”属于辣条。
那时,每次过完春节,张玉东就派员工进村“抢工人”。为了招工,辣条厂们除了拼工资,还承诺只要老员工能带来新员工就给介绍费。
平江90%面积是山地丘陵,这里不产小麦,交通不便。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平江人开始把辣条厂开到全国各地。平江甚至流传着一句话:有天气预报的地方,就有平江人做辣条。
经过22年的发展,全国有1000多家辣条企业,产值约580亿元,直接吸纳20万人就业。这些企业,90%以上为平江人创办。而平江县内有126家辣条企业,产值约为200亿元,直接从业者6万多。
“一人进厂,全家脱贫。”2019年平江县辣条从业人员平均年工资3.6万元,高于当地其他企业,一些工厂工资甚至直追长沙。为此,碧桂园平江县扶贫小组办就业扶贫招聘会,还专门开设辣条企业招聘台。
在平江县扶贫办主任叶剑芝看来,辣条走出大山,走向全国,甚至卖到国外,本身就是平江人摆脱贫困的成功探索。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平江辣条企业通过安排就业、设立扶贫车间、流转土地、采购原料等举措,已经帮助5000多贫困户稳定脱贫。
财政部驻湖南省平江县定点扶贫工作队队员、副县长杨宇说,辣条产业上游可带动花椒、辣椒、油菜等农副产品种植生产,中游可驱动食品工业、包装印刷、机械制造等外延行业,下游可推动物流、电商等产业,具有极强的延展性和带动效应。
平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吴练中估计,辣条是平江的支柱产业,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约10万人就业。10万人背后就是10万个家庭,覆盖约五六十万人,而平江总共才111万人。
“国民零食”的尴尬
不敢言说的辣条 挺不直的腰杆
在辣条为平江脱贫立功的同时,平江人曾对“辣条”讳莫如深,不敢大张旗鼓说自己是辣条发源地,辣条厂家也不敢挺直腰杆。遇到有人问,总是含糊地说自己做熟食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