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港口逆势“三增长”的密钥何在?
一体化改革“不等式”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山港实践(上)
7月13日,随着“尼克斯”轮缓缓靠泊,山东港口青岛港到中东的又一条快线正式开通。(□记者肖芳报道)
■编者按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建设海洋强国,港口是重要一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大刀阔斧推进港口一体化改革。在前期整合的基础上,2019年8月挂牌成立吞吐量全球最大的山东省港口集团,实现了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4大港口的集团化管理、一体化运营、协同化发展,掀开了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一年来,山东省港口集团按照“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改革发展‘一条心’”的一体化发展思路,握指成拳、布局长远、提升发展能级,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成效不断显现,建设世界一流港口迈出坚实步伐。如何以改革破解难题、开拓新局?如何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报今起推出两篇调研报道,解析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山港实践。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赵 丰
肖 芳
今年上半年,山东省港口集团以一个“现象级”成绩单,受到广泛关注——
在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中,港口业务普遍遭受重创,山东港口却实现了逆势“三增长”:在全港6万员工“零感染”的前提下,完成货物吞吐量超7亿吨,同比增长7.1%;完成集装箱量147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5%;实现利润34.6亿元,同比增长14%。
数字里面有乾坤。总结山港当前的发展局面,可用一个不等式来比拟:1+1+1+1>4。在山东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霍高原看来,不等式“解法”就蕴藏在大刀阔斧的一体化改革之中。
握指成拳形成强大合力
以总书记重要指示为鲜明目标导向,深刻研判山东港口在全国开放大局中的使命与担当,形成一体化发展与国家战略的深度互动
解读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概括殊为恰当。
港口整合不是新鲜事,多个沿海省份已经先行一步。但相对而言,山东港口的整合是最难的:全国前10名的港口,山东有3个,各港口之间竞争异常激烈;涉及7个市的市管企业,与地方存在利益纠葛;各港口之间基础差距大、发展不均衡。
起先,港口整合消息传来,不免有人心存疑虑,认为权重难以摆布、利益难以平衡,甚至不少合作伙伴也不看好。
可到了今年4月,在全球港航业遭受疫情严重冲击、各船运公司宣布停航已达435个航次的形势下,全球知名船公司HMM却把全球最大集装箱班轮的首航放在了山东港口。首航仪式上,HMM(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柱明说:“我们对‘一带一路’倡议和山东市场有信心,对山东港口的优质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持有信心。”国内最大船公司中远海运集团董事长许立荣表示:“没想到山东港口整合力度这么大,成效这么好。”
从不理解、质疑到充满信心,恰恰反映了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的最大亮点:以总书记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重要指示为鲜明目标导向,深刻研判山东港口在全国开放大局中的使命与担当,形成一体化发展与国家战略的互动,从而开阔港口发展的视野与格局。
“对港口一体化改革,省委、省政府站位高、决心大、措施硬,又为港口集团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如果没有这些,港口整合就是痴人说梦。”霍高原这样总结。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必然要推动全省港口向集约化、协同化转变,实现全省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改革发展“一条心”。改革前,省委、省政府对全国港口整合作了大量调研,最终立足山东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又利于长远发展的改革方案:跳出现有港口集团,省级和省属国企出资169亿元,组建省级平台作为整合的实施主体;分三步稳步推进,先将东营港、潍坊港、滨州港整合成渤海湾港口集团,然后以青岛港为平台整合威海港,形成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四大集团的格局,最后再组建省港口集团,统筹全省港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