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万里的海誓山盟
浙江在线7月26日讯(记者 沈晶晶 陈佳莹 张安阳 通讯员 叶锡挺)4600公里距离很远,横跨中国地理版图东西;又很近,见证着浙阿两地的“亲情互动”。
2010年,按照中央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部署,浙江牵手阿克苏地区和兵团第一师。至今,浙江4000多名干部人才奔赴西北边陲,150余亿元援疆资金注入戈壁绿洲,也把产业和市场活力带到天山南麓。
变化,悄然发生。敞亮的安居房次第建起,富民增收的“卫星工厂”在乡村涌现,产业园区活力奔涌……如今的阿克苏,国民生产总值、城市建设水平均跃居新疆前列,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在维吾尔语中,“阿克苏”意为“清澈奔腾的水”。浙江10年援疆,就像奔流的塔里木河,为千里戈壁注入不绝的活力。
“表里如一”的民生之计
这个夏天,46岁的古丽·木克热姆充满期待,她所在的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喀塔玉吉买村,76栋新房就要结顶了。
这是村里的最后一期安居富民房工程。它的完工,意味着674户村民都将告别“住房破旧、人畜混居”的历史。村委会副主任乌普尔·图尔贡说:“感谢浙江干部,不仅每户有一万元补助,还派专人指导建房。”
10年援疆,浙江投入60多亿元,帮助近38万户农牧民新建安居房,新改扩建100多所学校、医院,城乡居民的生活、就学和就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改善民生是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工程要做得好,更要让百姓得实惠。只有做到表里如一,群众才有幸福感和获得感。”省援疆指挥部指挥长朱林森说。
村里一间叫小馕城的作坊里,3名师傅和6名帮工忙个不停,每天产出800多只馕,送往市区著名的大馕城销售,可给村民带来5000多元收入。
这样的作坊,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卫星工厂”,也成为浙江对口援疆的创新之举。
从2017年开始,一场“百村千厂”行动拉开序幕。各市援疆指挥部筛选一批劳动力充足、就业愿望迫切的镇村,配套援疆资金,新改建标准化厂房,同时积极对接行业协会、商会,组织服装业、袜业、果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将加工“触角”伸向天山南麓。
至今,在阿克苏的100多个镇村,已涌现600多家“卫星工厂”,创造就业岗位两万余个,当地农民有了稳定增收之路。
在阿克苏人心目中,柯坪和乌什这两个县去年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更具里程碑式的意义。这些年,浙江干部接力开展精准扶贫,协助当地啃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
“211行动”计划每年80%以上援疆资金用于扶贫;浙江社会团体、商会结对帮扶174个村;“万亩千亿”工程3年发放2000余万个黑木耳菌棒,助力5000多户家庭脱贫增收……
浙江援疆干部把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今年首要任务,4月率先在各援疆省市中举行项目开工式,统筹16亿元用于改善民生。
“内外兼修”的兴业之举
阿克苏市东南10公里,一座绵延30平方公里的纺织工业城引人注目,成片的现代化厂房望不到尽头,数万台纺纱设备高频转动,4万名工人穿梭其间……
10年前,这样的场景在当地难以想象。
以盛产优质棉花著称的阿克苏,当时只有零星的几家低效纺纱企业,缺乏深加工能力,造成遍地“白金”无法变现。
“我们早就想办一座工业城,拉动当地的纺织产业,但苦于缺少资金和技术,而浙江正好有这两个优势,双方一拍即合。”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李少奇说,当年浙江就专项安排3亿元资金建设标准厂房,到现在还在引进浙商企业。
如今,纺织工业城总产值已超百亿元,共有12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浙江企业占六成。阿克苏形成了颇具竞争力的纺织产业链。
这10年,援疆干部外引内联,共引进产业项目622个、到位资金385亿元,全地区去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近230亿元。省援疆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产业援疆关键在于内外兼修,不仅引进项目、资金和技术,更要精心培育本土产业、构建产业链,激发内生动力。”
浙江的市场优势,也成为助力阿克苏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的独特资源。色泽光亮的“冰糖心”苹果、质细多汁的小白杏、肉香味美的核桃……曾经不出去的农产品,涌入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从3年前开始,浙阿两地力推“十城百店”工程,形成“疆果东送、浙产西进”的市场流通网络。到目前,已累计销售阿克苏农产品40万吨,销售额超过45亿元,带动当地标准化种植面积11.52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