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17 05:54 的文章

市场为媒,山海携手谱新篇

【聚焦“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下)】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市场之手”——

市场为媒,山海携手谱新篇

编者按

在已经成功开展24年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闽宁双方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心,把产业协作扶贫作为关键;始终注重发挥市场作用,让科技、资源、产业奏出动人的和弦。在近日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中,一批批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精神,助推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增强宁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造血”能力;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手把手、面对面推广技术,与当地农民共同培育新品种、开拓新市场,为产业扶贫打下根基。光明智库特邀闽宁两地企业家、科技工作者讲述亲历,并请专家就如何发挥对口扶贫协作中的市场作用进行解析。

【一线讲述】    

以商招商,为闽宁深度协作添动力

讲述人:宁夏福建总商会会长、宁夏麦尔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添进

32年前,我18岁,揣着借来的3000多块钱来到银川,成了最早在这里生产糕点食品的个体户,也是福建到宁夏从事食品加工的第一人。刚到宁夏时,手里没有多少钱,是银川当地的朋友借钱给我,帮我闯过了创业之初的重重难关。

有很长一段时间,到宁夏创业的福建企业家基本是“散兵游勇”。直到1996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正式启动。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的习近平同志来到宁夏,进行了为期6天的对口扶贫考察,并在银川召开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就在这一年,宁夏福建总商会成立。

闽宁协作给在宁闽商提供了机遇和平台,也带来了责任和动力。总商会成立之初,定名为“闽宁扶贫协会”,其初心就是服务于闽宁协作。此后,一批批福建企业家带着技术、资金和销售渠道,从八闽大地向黄土地进发,从最初的几个行业,拓展到如今的建筑材料、食品加工、教育文化等20多个行业。

招商引资过程中,当客商对宁夏的营商环境有疑问时,在宁闽商们便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打消他们的疑虑。我们以产业链招商,不断补链、延链,从而打通上下游,推动全产业链发展。20多年来,总商会帮助宁夏招商引资1500多亿元,捐助各类社会公益事业资金1.3亿元。

我的两个女儿都是在宁夏出生、宁夏长大,在福建上大学后,又听从我的建议回到宁夏,对象都找了宁夏本地人。和我一样的闽商还有很多,他们已经完全融入了宁夏这片底蕴深厚的土地。

2019年年底,已有5700家福建籍企业、商户入驻宁夏,8万多名福建人在宁夏从业;近5万名宁夏人在福建实现稳定就业。

在我的企业里,90%的员工是宁夏人,大部分来自西海固地区,其中一部分来自建档立卡户家庭。随着企业的发展,每年还将新增70人至100人就业。这些年,不少员工在银川附近买了房子、结婚生子,有些员工的孩子考上了很好的大学。这给了我把企业做好的更大动力。

面向未来,我们会坚定信心,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把企业做精做强;同时,充分发挥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坚守初心,以商招商,为闽宁协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架起宁夏物产与福建市场的桥梁

讲述人:宁夏固原市福建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 林锦云

20多年来,在福建援宁干部的牵线搭桥与热情服务下,大量闽商到宁夏投资兴业、开展协作帮扶,我有幸成了其中一员。

2006年,第五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领队周秀光回到福建招商引资。在他的感召下,我于当年开始到固原投资办厂。

经过多年摸索与发展,2014年,我在固原市河川乡康沟村创办宁夏瑞丹苑油牡丹产业有限公司,专业种植及加工生产油牡丹系列产品,并以黄土台塬为背景,以牡丹文化为主线,打造集农业种植、生态修复、休闲观光、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园,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牡丹园”促使当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其中包括建档立卡户147户。看到这些村民每月有了可观的收入,纷纷告别过去的破窑洞,盖起了敞亮的新房,我感到无比欣慰。

常年往返于闽宁之间,我发现,宁夏处处都是宝:这里的人力资源丰富、特产品质优异,缺的只是通往市场的渠道;而福建市场繁荣,人们对来自西部的特色产品有一种偏好。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琢磨如何架起宁夏物产通往福建市场的桥梁,让企业找到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