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17 00:00 的文章

行业扶贫的部门担当·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全媒体记者 徐勇 通讯员 刘复坤 李明 熊焰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增收之源、稳定之基,也是提升和增强贫困家庭“造血”功能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市人社部门将帮助贫困人群就业作为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脱贫手段,进一步完善就业扶贫政策体系,不断加大就业扶贫力度,全面推进就业扶贫培训行动,实现就业创业政策服务全覆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保障。

发挥平台功能 找准就业扶贫发力点

我市有多少贫困人员,他们贫困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分布具有哪些特点……只有摸清贫困人员信息,才能找准就业扶贫的发力点。

市人社部门与扶贫部门通力合作,对贫困人口就业情况实行动态管理。每周由扶贫部门向人社部门提供贫困劳动力尚未外出人数和外出回流人员详细名单,人社部门将详细名单分解到各地,各地人社机构负责提供就业服务,引导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创业,然后将信息每周上报到人社部门。

根据扶贫部门统计,截至今年6月11日,全市有务工需求的贫困劳动力94517人,已经全部实现就业。

开展就业创业培训 提升就业扶贫质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社部门通过就业创业培训,大力增强贫困人口就业能力,提升就业扶贫质量。

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可享受200元/人—2000元/人补贴,参加创业培训可享受800元/人或1200元/人的补贴。人社部门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组织发动公共就业培训机构和定点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就业扶贫培训。

根据“两有”人员实际数据,动员县、乡(镇)、人力资源劳动保障中心、定点培训机构等培训力量,开展育婴员、泥瓦工、水电工等职业(工种)培训,拓展扶贫对象就业渠道;贴近当地贫困劳动力需求,开展种植养殖、“电商+创业”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推进扶贫对象就业创业线上培训工作,提供线上免费技能培训,通过电脑、手机APP等方式,让扶贫对象在家就能学到技能。

坚持分类施策 灵活送岗送服务

疫情期间求职有难度,人社部门开展线上春风行动。4月28日,27名有就业意愿的保康滞留农民工乘专车直达湖北凌晟药业有限公司应聘。这批求职者均已通过“不见面招聘”被企业预录取。

复工复产有困难,就采取“点对点、一站式”的方式,组织包车1436车(列),输送40686人。通过“点对点”免费输出和补贴车费等方式,输出贫困劳动力7615人,发放一次性交通补贴30.1万元。

乡村居民求职机会少,将就业扶贫“大篷车”开进村里,今年已开展“三联三送”活动31次,提供岗位44106个,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771人次。

贫困地区岗位少,就采取兴建就业扶贫基地、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襄阳市内劳务协作的方式就地就业。如宜城市建立水晶产业就业扶贫和实训基地,累计吸纳就业1000余人;谷城县率先开发乡村联防协管、道路维护、扶贫信息员等公益岗位,已为550名贫困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

这一组组数据、一个个事例,都是人社部门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灵活为市民送岗送服务的缩影。

严格执行政策 落实多种奖励补助

人社部门还通过落实贷款、奖励、补助等政策,帮助贫困人员和企业渡过难关。

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为有创业需求且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贫困人员,提供最高不超过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全力做到应贷尽贷。截至今年3月,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笔,发放金额21万元。

积极落实吸纳奖补及交通补助政策,向吸纳贫困人口的企业发放就业奖补276人次,共计55.2万元;向544名外出务工贫困人员发放一次性交通补助,共计23.75万元;向426名建档立卡的贫困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共计51.12万元。

通过提速、提标、提前、扩面的方式,发放稳岗补贴9500余万元,稳定岗位21.16万个。

记者手记:

保就业就是稳民生

徐勇

无论是党中央提出的“六稳”还是“六保”,就业都被置于第一位。“稳就业”和“保就业”的双重强调,既映射出主政者对民生的牵挂,也道出了就业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就业补助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社保减免缓解企业成本压力,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新机遇,发放贷款帮企业渡过难关……

我市人社部门积极推出了各式各样的“服务礼包”,一切都是为了百姓“动起来”、企业“转起来”。保住就业基本盘,就稳住了大民生,书写好脱贫攻坚的“收官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