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馕饼 兴疆大产业
□党政言
新疆日报讯(记者党政言 崔志坚摄影报道)馕是新疆各族人民喜爱的食品,是中华传统餐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千年悠久历史和广泛群众基础。馕在古代称“胡饼”“炉饼”。张骞凿通西域后,频繁的商业贸易活动使胡饼在内地一些地方普及,成为人们喜爱的食物之一,东汉时甚至在宫廷里都曾兴起过胡饼热。《后汉书》有记载:“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的诗中写道:“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出新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可见馕是当时非常流行的食品,在我国食谱中由来已久。长期以来,新疆馕的生产主要以纯手工和作坊生产为主,近年来逐步进入了规模化生产。特别是2018年自治区提出大力发展馕产业的重要部署以来,新疆馕产业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全区各地以市场需求为依托,以解决就业促进增收为导向,以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为重点,推进馕产业多元化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品牌意识逐渐增强,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增加就业、助力脱贫攻坚、推动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弘扬传统饮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期,自治区党委政研室会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市场监督管理局、工商联以及馕产业商会组成调研组,就馕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梳理了成绩与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加快新疆馕产业发展意义重大
大力发展馕产业,是紧密结合新疆实际,深入贯彻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的重大举措。把馕产业做优做强,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树立新疆良好形象、增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馕产业是解决劳动力就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民生工程。馕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巨大,且对劳动技能要求不高、易于掌握,有利于南疆广大农民轻松就业。一个小馕店至少需要2个人,大馕店往往需要数十人,员工月收入高的可达5000多元,对于贫困人口具有很强的吸引力。2018年建成的乌鲁木齐市馕文化产业园,以“工业+文化+旅游”为定位,通过小馕饼带动农副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快速发展,安置就业1000余人,其中带动南疆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余人。馕产业还能够带动上下游种植业、旅游、餐饮、物流、电商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群众稳定就业增收。
2.馕产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抓手。馕产业是新疆的优势产业,以馕产业发展为抓手可以有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高效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馕的品种有300种以上,制作原料除了面粉,还有鸡蛋、牛奶、芝麻、植物油、葡萄干、核桃、玫瑰花等农副产品。随着馕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以及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品种工艺不断创新,不仅促进了小麦提质增效,同时还拉动了葡萄干、核桃、玫瑰花等特色林果业产品的生产销售,馕产品的原料基地建设必然使农业走向规模化经营的路子,使农业种养结构顺应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馕产业是一个从田野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产业,产业链纵向延伸能够完善“产、购、储、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经营模式,产业链横向拓展能够建立馕产业与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改善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3.馕产业是新疆特色餐饮的美食名片。馕是新疆饮食文化中最具民俗符号的食品,不仅是新疆人不可或缺的传统美食,也深受内地人们的喜爱。近年来,随着稳定红利持续释放,新疆旅游业快速发展,馕作为新疆的特色美食,已经走出新疆,走向了全国各地,特别是北京、上海、深圳、黑龙江、海南等地销量增长很快,网络销量逐年增长。自治区及各地州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以“馕”为突破口推动新疆特色餐饮产业发展,带动了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4.馕产业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馕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哈密五堡墓地、且末县扎滚鲁克墓地、洛浦县山普拉古墓地出土的粟饼到吐鲁番阿斯塔纳墓地出土的芝麻小馕,都充分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1300多年前的唐代,馕就在新疆古代先民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无馕不待客”,这些谚语充分反映了馕与新疆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馕是新疆少数民族群众走亲访友最受欢迎的礼物,也是亲人远行送别的礼物,还是婚礼上美好生活的象征。在新疆,馕文化魅力独特,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发展馕产业、挖掘馕文化,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增进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7月10日,工人在阿克苏馕文化产业园馕加工车间打馕。该产业园已吸纳4000余人就业,同时带动区域性就业10000余人。 记者崔志坚摄
二、新疆发展馕产业具有独特优势
馕产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拉动作用显著,易于组织生产,具有独一无二的产业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