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15 13:01 的文章

疫后湖北“制造”加速变“智造”

今日热点:

疫后湖北“制造”加速变“智造”

裕大华10万锭全流程智能化纺纱生产线上,只见机器不见“人”。

  减少人员聚集、提升生产质效、降低用工成本

  疫后湖北“制造”加速变“智造”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天纵

  7月5日,在汉南大道旁的武汉方鼎汽车部件制造有限公司智能车间,30米长的生产线上,6台橙色机械臂与锻压机床配合无间,每天可生产8000件汽车底板,替代了50名机床工人的劳动。

疫后湖北“制造”加速变“智造”

 

  “车间今年年初全面完成改造,累计投资达7000万元,这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推进的项目。”对生产线智能化升级,该公司总经理段思清态度坚决。

  招工难、用工难、留人难,一直是传统制造业“老大难”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戳中“痛点”,倒逼企业痛定思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近日走访调研发现,在疫后重振中,大批企业对智能化改造的态度,已从过去的观望、犹豫转向“必须改”“继续改”,掀起一波“智造”升级热潮。

  智能车间的免“疫”力

  “抬起!”“放下!”

  武汉方鼎公司智能车间隔壁,是未改造的传统机床车间,嘈杂的环境里,数十名工人扯着嗓门喊话,将一件件四五十公斤重的钢板抬到机床上折弯成型。同样生产汽车底板,传统车间需50人两班倒,每天产能5600件,次品率也高于机器人。

  “机器人不用开工资、交社保,上班不知疲倦,还避免了工伤隐患。”段思清说,3月初公司复工后,五六个人就让智能车间运转起来,顺利接下一批防疫车辆零配件订单,而没有智能车间的同行,因招工难、人员到岗难,部分退出了竞争。

  2019年底,湖北长江电气有限公司抽屉式配电柜生产车间完成智能化改造,疫情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

  生产抽屉式配电柜共有电流互感器安装、线束压接等8道工序。目前,“线束压接”环节已被机器人取代——过去手工压接,力度大了线束接头有裂纹,力度小了线束连接性不好。现在,机器手臂“扭力”为固定值,既省人力又保质量。

  “抽屉柜生产组装是典型的手艺活,引入智能生产线后,招工难度降低。”长江电气智造建设公司总裁张作顿说,过去,工人单兵作战,8道工序全部掌握,才装得了抽屉柜,新员工培训至少得2个月。现在,工人掌握一道工序就能上岗,培训周期只需20天。

  “自动化程度更高,需要到岗的员工更少,复工节奏便更顺畅。”武汉裕大华纺织服装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万由顺说,裕大华全国首条10万锭全流程智能纺纱生产线,万锭用工从技改前的55人减至18人,2019年1月至今年5月,生产线共生产棉纱约5000吨,因质量稳定,没有出现一起退货、索赔的情况。

  6月5日,棋盘洲长江大桥正式合龙,这是疫后湖北首座完成合龙的长江大桥,其背后,有智能工厂助力。

  在武船重工大桥钢箱梁预制车间,武汉锂鑫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建起桥面钢板智能生产线——机械臂压住“U肋”(起加固作用的钢筋),2名工人进行外部焊接,内部焊接则交由6台焊接机器人(如扫地机器人大小),它们钻进长15米、高和宽约30厘米的“U肋”孔隙自主作业。

  “复工初期,人工奇缺,多亏了昼夜不休的焊接机器人,棋盘洲大桥建设没耽误工期。”武汉锂鑫自动化公司董事长高兴说。

  “进化”生产线成为共识

  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湖北长城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投资1.7亿元打造的电脑组装生产线即将投产,年产能达到30万台。

  该生产线近60米长,各式不一的机械臂、智能探头分布于各个工位,可实现自动上料、AGV送料、机器组装、品质监控、溯源管理等功能。

  “传统计算机组装流水线,要达到同样产能,至少需要200名工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公司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企业,由武汉中原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管理,计划在湖北打造先进智能制造基地,建设纯国产计算机零配件及整机生产“黑灯工厂”。

  2019年,在虹信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基站天线生产车间,中国信科集团与湖北移动公司联合打造了全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如今,这条高度智能化的生产线仍在“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