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7-15 10:55 的文章

44所高校77名作者被发现问题论文 多所高校启动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联系了77名国内作者中的10余人,试图向他们了解涉事论文情况,只有一位愿意讲述论文发表过程,并要求匿名。

张兰(化名)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他论文中的通讯作者确有其人,但在论文被撤稿后失去联系。他回忆,2016年,他在杭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会后的聚餐上,认识了王苗(化名)。王苗自称是一名教师,从事数学方面的研究,即将到泰国做访问学者,并向他表示有机会可以合作。

不久,王苗致电张兰称,自己有一篇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即将发表,但研究经费不是很足,没有钱支付期刊的版面费,自己做通讯作者就能够拿到科研奖励,可以把第一作者让给张兰。

“当时SCI论文奖励好像还挺高的,也有这种论文机器靠发论文拿奖金,我觉得蹭个作者蛮好,也就没想那么多。”张兰告诉记者,据他了解,那几年科研单位对SCI论文的奖励力度很大,他听说过很多专门写SCI论文“混”奖金的,因此没有怀疑。

张兰提供的邮件截图显示,王苗称她在国外学习,不方便电话,双方只能通过邮件联系。在论文初稿被期刊编辑部接收后,王苗要求他先行缴纳论文的版面费。经过几轮邮件沟通,张兰象征性地对论文成稿进行了润色,并支付了1万多元的期刊版面费。

王苗还提出,论文没有基金项目的支持很难发表。为此,张兰将自己导师主持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列为这篇论文的支持方。他还通过该项目的经费,报销了期刊版面费。“当时项目经费还剩了些没花完,想着反正花的是国家的钱,能报一点是一点。”

2019年年底,这篇论文被撤稿。校方对他展开调查。这时张兰发现,王苗的手机和邮件均已注销,怎么都联系不上了。他因此怀疑,王苗并不是她自称的访问学者,而是一个骗取版面费的骗子。

张兰告诉记者:“学校对我依法依规进行了处理,给了我一个不轻的处分,报销的钱也做了退赔。当时就是毕业前想达到一个单位的引进条件,一念贪心,最后啥好处没捞着,还生生挨了个处分。”

“像这种骗子,只要各个单位始终拿论文来当考核或者引进条件,始终会有的。”他说。

反复造假

记者注意到,在涉嫌造假的论文中,有一些作者的名字反复出现,时间跨度很大。扮虎认为,一些作者尝到甜头后反复造假,会对学术界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从论文发表记录来看,浙江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角凤与衢州学院教师黄斌的研究团队十分“国际化”。2015年-2016年,他们先后与捷克西波西米亚大学、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合作”发表过论文。2018年,王角凤被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聘任为副教授。这些论文在今年陆续被撤稿。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角凤发表这些论文是为了评定职称,学院已进行了调查处理,撤销了她的副教授职称,对发放的科研奖励和荣誉全部予以追回。

贵州凯里学院理学院副教授韩明华,在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因涉嫌造假于今年年初被撤稿。这篇论文作为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列入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帮助他达到了毕业条件。

2017年,《肿瘤生物学》撤消了107篇来自中国的论文。根据科技部的调查结果,其中101篇存在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的问题,其中95篇由第三方机构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6篇由作者自行提供虚假同行评议专家或虚假同行评议意见。而这101篇论文中,有12篇系“向第三方机构购买”。

扮虎告诉记者,很多期刊都会让作者自行填写推荐审稿人的信息和邮箱。造假者通过杜撰一个假的审稿人及其邮箱,让编辑误以为论文发给了行业内的资深研究者,但其实是发给了投稿者本人。期刊编辑就会收到审稿人积极的审稿意见。“操纵同行评议是以往学术造假中的常见手段,这招仍然很好使。”

今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指出,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两部门要求各地在学科和学校评估、职称评聘等方面规范对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不将其作为科研人员、学科和大学评价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