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19-06-16 15:20 的文章

山东乡村文化产业的“六大集群”

10月10日,大众日报·论丛周刊发表中国文联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的文章《山东乡村文化产业的“六大集群”》。

山东乡村文化产业的“六大集群”

山东乡村文化产业的“六大集群”

潘鲁生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到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和文化大省,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儒家思想与齐鲁文化资源丰富,在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尤其是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推进文化惠民、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铸魂工程,是对接“十强产业”、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从文创产业总体发展趋势和山东实际出发,我省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应聚焦以下六大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乡村手工艺产业

手工艺产业是乡村文化产业的重要增值部分。中国小城镇最具普遍意义和提升潜力的产业类型,就是乡村手工艺产业。

山东发展乡村手工艺产业,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产业优势、文化优势和传播优势。我省乡村手工艺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涉及17地市9个门类共计130个代表性手工艺项目。近年来,以乡村手工文化为基础,以农民为生产主体,借助现代产业组织形式运作的乡村手工艺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产业产值逐年增长。乡村手工艺产业已基本形成专一产业独立生产的整合模式、专一产业规模生产的辐射模式、多元产业交叉的联动模式等三种发展模式。例如,临沂郯城红花乡是中国结最大的专业生产基地,中国结编织专业村发展到40个,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以上,村里大多数老人和妇女是生产制作者,男劳力和回乡大学生是市场推售者。村民回乡有了职业、有了作坊、有了市场,村民增收致富有了实惠,同时也促使一些农民工返乡,有了家庭团聚、有了归属感,生产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内容,“中国结”编织出现代乡村幸福生活。

乡村手工艺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根据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文化贸易全球化》报告,中国是全球文化产品最大出口国,也是手工艺品类最大的出口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乡村手工艺产业仍以传统贴牌代工的旧生产模式为主,如何推进乡村手工艺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以当代设计观念转化传统手工艺样式,以品牌设计转化传统手工艺代工,以当代设计创意产业转化传统手工艺产业,唤起平常生活文化的美学价值,服务当代生活方式,是乡村手工艺产业亟需探索的方向。特别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在信息技术、文化消费等新的发展机遇下,手工艺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自2010年开始,内贸超过外贸并逐年增长,已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山东发展乡村手工艺产业应着重实施乡村手工艺振兴计划,从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度,对乡村手工艺产业予以引导、扶持和推动,促进全面发展。要完善乡村手工艺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针对手艺传人、管理者、经营者等不同从业人员,分类认定、分类保护、分类奖励,形成自上而下不同从业人员构成的“保护链”与“传承链”。要打造乡村特色手工艺产业基地,在手工艺资源丰富地区成立“乡村手工艺合作社”,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要推行手工艺民生工程,在欠发达及贫困地区推广“一村一案”的“手艺农村”扶贫助困工程,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乡村手工艺研发培训基地”,促进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和手艺农户等开展交流协作,破除行业垄断,减少中间环节,开放手工创意产品发行传播通道。

统筹发展乡村休闲生活产业

2017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超过50亿人次,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更加泛化,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模式成为发展趋势。山东是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单位,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根据国家旅游局数据,乡村旅游人数已占到全国游客总量的1/3,乡村游呈现出超出一般旅游业态的蓬勃活力。乡村游的兴盛与“逆城镇化”的社会现象有关,在当前快速城市化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乡村生活、居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也不能衰落,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乡村游融合三产、连通城乡,更富含中国人的田园情怀和乡愁情结,适应城市群居民日益增长的周边短途休闲度假消费需求,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贫困地区脱贫等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