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行业新闻 2020-02-23 10:01 的文章

智库|疫情影响下的国家“产业安全”建设

智库|疫情影响下的国家“产业安全”建设

文/王钊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园区经济规划研究所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再过两个月就是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而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经济与产业产生的巨大影响还在继续。此次疫情无疑将对我国管理体制、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同时也在国家安全层面产生深刻且长远影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14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要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国内以武汉市为首的湖北省及其他省份不同程度采取封城及延迟复工等措施的解除日期目前仍不明确,这些措施在有效防止疫情传播的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将经济活动中的人流、物流同时切断,相当于同时冻结了绝大部分市场的消费与供给两端,基本等同于将经济活动强制休眠。国际层面,截止2月16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近期有关国家入境管制措施提醒(2020.2.16)》中显示已有133个国家和地区采取入境管制措施。这为我们重现审视自身产业安全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智库|疫情影响下的国家“产业安全”建设

二、新冠肺炎疫情下产业安全的非开放竞争视角

1、非国际竞争环境下产业安全的重要性

在关注国家生物安全的同时,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重大影响是此次疫情对国家经济安全尤其是产业安全的巨大考验。传统的产业安全思想萌芽于国际分工环境下的国家间经济竞争实践中,在开放条件下抵御外来干扰或威胁以保护本国幼稚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以及获取经济主导地位以保证国家经济安全是传统产业安全思想的主要内容。此次疫情引发的国内国际严峻的经济环境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经济及产业安全的全新视角,即在非开放竞争条件下,经济体内部产业在突发极端环境中的生存及发展能力。未来极端环境除了本次疫情引致的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还包括极端贸易保护、国际间矛盾与冲突、经济制裁、极端自然与生态灾害等引发的一定时期内经济体需依靠自身市场生存和发展的情形。随着经济逆全球化及全球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这些事件或环境呈现日趋常态化趋势。因此,虽然完全割裂的全球经济状态不可能发生,但在经济逆全球化不断蔓延几成定局的未来,“宁可备而不用 不可用而不备”的提升经济体内部产业独立生存与发展能力刻不容缓。

2、产业安全的由来

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的重要内容,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经济安全研究始于冷战时期,繁于全球化时代,盛于特朗普时期,从提出至今都带有显著的国际角力烙印。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的美国一些学者提出全面关注“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经济安全的概念首次出现在官方文件中是在1980年日本发布的《国家综合安全报告》中。随后在上世纪90年美、俄等国不断强化其经济安全思想,发展至当今特朗普的“经济安全即国家安全”的核心高度。

在我国,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新的国家安全法。新国家安全法第三条规定,国家安全工作以经济安全为基础。这表明,经济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各种论点对于国家经济安全认识的共识:一是强调全球化和开放经济环境的背景;二是强调国家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侵害;三是强调竞争力。

3、我国产业安全的内涵

根据新国安法对于国家安全的定义,以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世经室副主任、副教授陈建奇的解读,经济安全可理解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开发经济环境下,一个国家维护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实力处于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简单来说,经济安全就是维护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不受根本威胁的状态和能力。广义的经济安全包括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科技安全、贸易安全、经济信息安全、粮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等内容。2014年4月15号,习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首次系统提出11种安全,即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国家把科技安全、信息安全、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并列。因此,狭义的经济安全只包括产业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贸易安全四个方面。

三、疫情考验下的产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