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0-10-25 15:35 的文章

学丝弦重传承

摘要:丝弦是鹿泉地方传统戏剧。它起源于元末明初,唱腔独特,高亢悠扬,有浓郁的地方乡土艺术特色。为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要开设丝弦课程,加大对传统戏曲的学习力度,同时,让学有所成的学生登台亮相,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通过校外教育学习丝弦,欣赏丝弦,了解丝弦,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庭对其给予更多关注,使其更好地传承,这也是转变单一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种实验、尝试。

关键词:音乐教育;校外教育;丝弦

一、 时代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中,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

二、 丝弦简介

丝弦是鹿泉地方传统戏剧。它起源于元末明初,距今约有600多年的历史。它的唱腔独特,高亢悠扬,曲牌约有100多种。艺术特色有三:1. 真声唱字,假声拖腔。2. 浓郁的乡土气息。3. 夸张的表演。丝弦有传统剧目五百多出,《空印盒》《白罗衫》《小二姐做梦》《赶女婿》《金铃计》《杨家将》《花烛恨》《生死牌》《宗泽与岳飞》等是其代表性剧目。丝弦名家、传承人边树森在丝弦唱腔方面作出的贡献堪称楷模,人称“边派”。丝弦曾多次进京献艺,受到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一致称赞。

三、 丝弦融入到校外教育中去

1. 开设丝弦课程,加大对传统戏曲的学习力度

根据获鹿县志记载,鹿泉(原获鹿)是丝弦的发源地之一。2006年6月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现在能拉板胡或唱上两句的真不多了,年轻人更是寥寥无几。所幸的是还有一些丝弦爱好者在为传承鹿泉丝弦默默作着自己的贡献。

活动中心自启动之初,拟开设丝弦课程。当时找到了国家级二级演员、原鹿泉丝弦剧团的台柱子——董秀君老师,听完我们的构想,董老师一口答应,连连说:没想到,还能有人想着丝弦,还有孩子们学。从开班设想到招生,董老师亲力亲为,先到各个小学挑选符合角色的300余名学生,然后试唱淘汰,再依据学员个人的动作学习,最终确定人选。学习唱功的第一步是喊嗓、吊嗓,为了扩大音量、音质,还要分别字音的四声阴阳,尖团清浊,五音四呼,练习咬字、归韵、喷口、润腔等技巧。一节课上,练声、踢腿、跑场,手把手教;正腿、劈腿、侧腿,逐一纠正。累并快乐着,好久没有这样的心情了,董老师说道。

在授课中,董老师还不断穿插一些丝弦的历史、理论知识,讲解头饰、服装、道具。看着学生们发亮的眼睛,日益精湛的身段,就知道,丝弦已然在他们心里扎根。

2. 登台亮相,展示学习成果

孩子们的勤学苦练终是有回报的。首次登台的孩子们有些忐忑。梳头、描眉、画眼、戴头套、贴鬓花,穿戴好服装,镜子里的人哪里还有忐忑,她们就是机灵的小红娘。一亮相,全场寂静,一曲毕,全场掌声雷动。孩子们高兴了,家长高兴了,老师高兴了,一些爱好丝弦的老人们高兴了。丝弦班先后参加了鹿泉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艺术节,还有幸在鹿泉春晚上和石家庄丝弦剧团的著名丝弦表演艺术家王彦武、张娥同台演出。

3.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当真是说辛苦的。压腿、踢腿、下腰、翻身、跑场,哪个孩子不累,一分钟,五分钟……但是他们坚持下来了。坚持,不知不觉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印记。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含有大量的爱国、孝义之道,丝弦傳统戏曲中的主题有很多此类的思想。通过学习丝弦,孩子们能够明白家国天下、父母的重要性,在长大之后知道爱国爱家、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家长有着不同的反应:我家姑娘身体挺得直了,不驼背了;我家姑娘比之前胆子大了,上课回答问题声音大些了;我家儿子主动帮我做些家务了……老师和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丝弦并不单单是一种知识的学习,而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接受熏陶,养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体悟做人的道理,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培养完美人格的目的。

四、 学丝弦、重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