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0-10-14 22:14 的文章

高校资助工作联动模式初探

摘要:本文从高校资助的过程和模式存在问题的角度切入,探索资助过程的联动机制以及资助新模式,以提高工作实效性。

关键词:资助 模式 联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4-0159-0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贫困引发一系列适应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高校资助工作的模式革新不容忽视,在精准帮扶的新形势下,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本文从高校资助的联动机制入手,探索高校资助新模式,提高工作实效性。

为了更好实现资助工作时效性,应坚持:(1)扶贫与扶志并举,扶贫是手段,扶志是目的。(2)资助与育人相结合,要创新资助模式,实现育人的目的。(3)评估资助活动成效,高校要善于评估资助活动效果,提升时效性。

一、完善资助育人过程和模式

(1)简化工作流程,评选工作注重公平。资助工作涉及钱,是一项严谨细致的工作,因此基本的工作流程不能少,在需要地方配合开展的如建档立卡、生源地贷款等工作时需要及时提前和当地相关部门了解情况,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在评选中,本着“资助于育人相结合”以及公平的原则合理分配助学金指标,使得资助资金覆盖最大化,制定我院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精准识别施策资助办法,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实现“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建立受助学生档案,对其家庭状况逐年跟踪,及时调整资助金额的分配。(2)经济困难学生评选条件及时更新。对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等刚需日常用品,不应再作为界定家庭是否贫困的条件,综合考察家庭年收入、家庭人口、健康状况、单亲学生监护人年收入、是否同时处于建档立卡区域,及时更新评选条例,对于家庭重病亲戚与申请人的直系关系调查清楚,申请人每月花销都可以作为考量的标准。(3)适当增加有偿资助比例。适当增加有偿资助活动和岗位,目前我校的勤工俭学岗位供不应求,更多贫困生愿意在校内进行勤工俭学,在以往食堂、打扫教室、图书馆的基础上建议适当增加各学院各部门学生助理岗位,校园文明督察岗位,爱卫会岗位,通过参与有偿资助,学生不仅增强了体魄,也获得一定报酬,最重要的树立他们付出才有回报的独立意识。(4)增加评选后的监督跟踪机制。学院应以班为单位建立贫困生档案,记录其家庭人口情况、经济情况、本人受资助情况、学习生活表现,对于出现挥霍助学金的学生指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定期召开诚信感恩班会、资助宣讲会议对学生灌输诚信感恩意识,引导其合理使用资助资金。同时,要开展受资助家庭的定期家访活动,与受资助学生家长保持畅通的联系,及时掌握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5)创新资助育人活动。在传统资助育人活动基础上,应该创新育人活动的形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各种线上比赛,充分发挥经管类学生的专业特色,做到学以致用,以赛促学,以赛促志,今后将探索进一步推广和深化比赛的方式。同时,充分发挥成绩优异、能力出众的贫困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开展榜样力量巡讲和宣讲活动,通过讲座、座谈的形式积极宣传优秀受助学生的事迹,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二、创新资助育人联动模式

高校资助工作者在进行资助工作时要注重资助过程的公开透明,创新资助形式,把育人融入到资助活动过程中。(1)要做好新生入学的政策宣传。大一刚入学是开展学生资助所有工作的起点,资助有很多相关政策和文件,因此在开学初和第一学期做好各项政策文件的宣传资讯和服务,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资助政策,把握这个时间点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开学初做好生源地贷款宣传和工作。第三,做好绿色通道服务工作,确保不让一位大学生因为学费而辍学。(2)做好发展阶段资助工作。发展期是资助工作的重要阶段,在此期间要坚持扶贫与扶助相结合,首先在经济资助方面,加大经济资助的力度,在学校常规资助的基础上,发展发动校友和校企的支持,多方面拓宽自主渠道,使更多同学受到资助,改善他们的学习环境;同时,开展多样活动,如参观名企,邀请成功校友交流分享,帮他们寻找实习机会,开展各种专业相关比赛等多种多样的资助活动,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以赛扶志。(3)就业阶段的服务保障。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境困难,不仅在教育资源上享受不足,家庭教育和社会资源也相应短缺,导致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背景下,他们与家境优越的城市学生相比处于劣势。因此,高校在经济上扶持他们完成学业后,仍然需要帮助他们顺利就业,做好就业保障。这不仅关系到学生本人的未来发展,关系到高校长远发展,更关系到社会稳定。首先,在经济上应该通过求职补贴的形式,对求职受助生进行帮扶,对于创业的学生也应该有相应的路途补贴和创业经济支持。其次,开展多种求职和创业相关的讲座,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素养和职场竞争力。最后,要对受助生进行就业诚信教育,人无信不立,要强化学生的诚信意识以及吃苦耐劳意识,使他们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

参考文献:

[1]谢广明.论高校贫困生认定指标系统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6(4).

[2]张秀梅,王中对,廖传景.高校贫困生抑郁心理及影响因素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6(2).

[3]左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J].赤峰學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责任编辑:孙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