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0-10-07 14:53 的文章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丨诺奖得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综合整理
从1901年至今,众多科学家因其伟大的成就而荣膺诺贝尔奖,名载史册。他们的名字如雷贯耳,常令我们满怀崇敬,有“高山仰止”之心。其实,当我们梳理这些科学家的成长足迹,便会发现,他们严谨认真的面孔下,都有一颗有趣的灵魂。这些灵魂给予我们的,除了感动、崇敬,还有惊讶、赞叹、会心一笑等等丰富而美好的感情。
生理学或医学篇
“以毒攻毒”: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
(因研究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荣膺1901年首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贝林无意中得知古代中医典籍上有一条医理——“以毒攻毒”。贝林认为,这条医理之所以能沿用至今,必定有其科学性。而且,在欧洲,琴纳首创的天花疫苗和巴斯德的狂犬疫苗都是以毒攻毒的实例。“既然病毒菌能产生毒素,毒害人和动物,那么就一定会有一种攻毒的抗毒素。”
在此思路的启发下,贝林与同事将患过白喉的老鼠血清注射入新患白喉的老鼠体内后,新感染白喉的老鼠奇迹般地痊愈了,这说明感染过白喉的老鼠体内有某种对抗白喉杆菌毒素的物质,他们将其命名为“白喉抗毒素血清”,这就是血清疗法的雏形。
1891年圣诞节,贝林首次成功用羊血清,治愈了一名白喉患儿——人类征服白喉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不久白喉疫苗也投入使用。
贝林为研究抗毒素,在实验室度过了5000多个日夜,不幸染上了当时属于绝症的肺结核病。但他并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又投入到攻克结核病的研究当中,后来研制出抗结核疫苗,肺结核也从“绝症”列表中划掉。
点评:
贝林在做军医期间就立誓,今生都要为减轻人类的痛苦活着,矢志不渝。他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理想,填补了科学领域的多项空白,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所谓“大医精诚”,莫不如此!
“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
(因在消化系统生理学方面取得的开拓性成就而荣膺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是俄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这项研究自1901 年起,直到 1936 年巴甫洛夫逝世为止,35 年来巴甫洛夫一直专心从事条件反射实验研究。
即便在生命弥留之际,他仍然在为自己的研究而忙碌:他密切地关注着越来越糟的身体变化,并不断地向身边的助手口授生命衰变的感觉,希望能为自己挚爱的科学留下更多资料。面对亲朋好友的关怀,他只能不近人情地拒绝:“巴甫洛夫很忙,巴甫洛夫正在死亡”。
点评: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要学会做科学的苦工”;其次,要谦虚;第三要有热情。记住,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巴甫洛夫的一生正是这三句话的真实写照。
“瘟疫的克星”和他的显微镜:罗伯特·科赫
(因为对细菌学发展的巨大功绩而荣膺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作者:采集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