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0-09-16 17:54 的文章

汪永晨 8年拉锯战捍卫怒江

汪永晨和怒江的孩子们在一起。 (资料图片)

汪永晨和怒江的孩子们在一起。 (资料图片)

5月19日上午,汪永晨正和往常一样在电脑前查收邮件,联系全国各地的环保志愿者,忽然她高呼一声,原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其中有一句话是:“要求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作为一名致力于江河保护的环保人士和记者,汪永晨对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深感欣慰。

“我追求更多的蓝天,更美的自然,我是个环保发烧友,我要把我的发烧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

——汪永晨

从环保记者 到发烧友

组织环保大军 保卫首都水电开发威胁怒江生态文化投身怒江保护 八年拉锯战为怒江边学校 义卖筹钱 

1988年,汪永晨成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作为一个中央媒体的记者,她经常有机会到全国各地采访,这个便利条件也让她成为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关注环境保护的第一批人士。但真正成为一名环境保护的志愿者,却要从两件事情说起。

1993年,她第一次前往青藏高原采访,感慨于高原壮观景象的同时,汪永晨也第一次接触到了“盗猎者”。从西宁到格尔木的路上,她碰到一批批的盗猎者。向导告诉她,这些人带着一大口袋面和一小口袋盐,一进高原就呆上大半年,野牦牛、藏羚羊、白唇鹿都是他们枪下的猎物。虽然已经有心理准备,但在塔尔木野牛沟看到一幕景象还是让汪永晨惊呆了,裸露的秃山坡上到处都是珍稀动物的遗骸,这些动物的头颅已经没有了,斑斑血迹从尸体一直延伸到小河边的砾石上……

1994年,她前往苏北采访,在一个叫“大余”的贫困农村里,结识了被称为“鸟痴”的小学校长朱以勋。当地人都知道朱校长爱鸟、护鸟,经常会把受伤的鸟儿交给他;有一次,朱以勋得知村民捡到一只受伤的大天鹅,看着奄奄一息的天鹅,他提出把天鹅带走治病,村民说给50块钱吧。朱以勋二话不说,回家拎起面口袋到街上把面卖了,用卖面的50块钱换回了天鹅。后来天鹅还是死了,解剖后竟然在它身体里发现了六颗子弹。与当地贫瘠、脏乱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朱以勋的大余小学里绿树参天,鸟语不绝,这里有鸽子楼、小鸟医院、标本室……孩子们虽然家境贫困,但说起鸟类知识却头头是道。

一面是人们为了金钱屠戮野生动物,一面是贫困乡村的校长带着孩子们保护小鸟,这两件经过汪永晨的报道都产生了不小的反响,也让她从一个关注环境的记者,成为了环境保护的实践者和志愿者。

组织环保大军 保卫首都

汪永晨的环保工作分为两块,一是调动公众关注、参与环境保护,二是借助媒体的力量监督揭发环境破坏的行为。1996年,汪永晨与志同道合的中国环境科学院的科研人员金嘉满一起组建了一个民间环保团体——“绿家园志愿者”。

绿家园这个名字,是汪永晨在骑车上班的路上想出来的。她解释说,绿家园,可大可小。大,可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小,就是每个人家的院子。绿色代表生命,也代表生机。他们给自己定宗旨就是: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绿家园 ”刚成立时没有一分钱,没有办公室,即便15年以后的今天,绿家园的全职工作人员也只有3个人,但现在她们的志愿者团队已经超过万人,范围遍及大江南北。

“领养绿树”是绿家园公众参与环保的经典项目。在一次采访中,一名环保系统的工作人员告诉汪永晨,北京乃至全国义务种树十多年了,树是种了不少,但活得却不多,主要是树种下以后没人管。俗话说:一棵树,三分种,七分养。经过调查后,绿家园组织志愿者们在十三陵水库旁边的蟒山森林公园里开始了“领养绿树”的活动,志愿者们种树后通过领养的方式照顾树苗茁壮成长。经过十多年的累积,“领养绿树”活动已经遍及内蒙古、河北、山西、四川和云南。

作为一名记者,汪永晨深知媒体“环境监督”的意义。2000年夏,她和几位做环境报道的记者创办了“绿家园记者沙龙”,每月请一位专家给大家进行环境保护知识普及和一些环保项目的情况介绍,环保记者也在这里获得了很多新闻线索。一次,北京郊区最大的一块湿地被开发商看中,要修高尔夫球场,记者们在沙龙中得知此事,及时进行调查,并发稿呼吁中止这个项目。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该计划宣告破产,而这片芦苇荡也成为北京的第一个湿地公园。

水电开发威胁怒江生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