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0-08-23 05:41 的文章

云南好人杨国梁

  30年来,他在基层文化艺术战线上,默默奋斗,把青春和才智献给了所挚爱的文化艺术事业。

  他用共产党员的职业操守,践行着一心为民的誓言;他务实肯干,不畏艰辛,把嘹亮的歌声和深深的足迹留在了兰坪的每一个村寨��。他就是兰坪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长杨国梁同志。

  “文化工作的价值在于为民服务”

  “搞艺术30个春秋,真正的感动在基层,在群众之中。”一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他长期扎根基层为群众服务,走群众路线的点点滴滴。杨国梁1984年参加工作,1985年7月调入兰坪县文工团工作,成为一名歌唱演员;1999年任三江艺术团团长;2013年任民族文化工作队队长,国家二级演员。

  过去,由于山高路远,居住分散,兰坪县一直存在广大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问题。为了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每一年县文工团都要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十多年来,杨国梁带领民族文化工作队全体人员,足迹踏遍兰坪的山山水水和村村寨寨。仅2013年,共演出79场次,农村观众达36400多人。

  在下乡演出过程中,杨国梁与队员们同甘共苦,冒着酷暑和严寒,风雨无阻,穿行在兰坪县的村村寨寨之间。有时到没有公路的村寨演出,他就组织队员背着道具和行李,徒步到目的地进行演出,不让等候观看演出的老百姓失望。生活上,自带干粮,集体就餐,搭地铺过夜,不增加村委会和群众负担。

  为了能让百姓看上文艺演出,杨国梁没有因为自然条件的恶劣而放弃任何一个安排好的村寨演出。有一次,杨国梁率队到中排烟川村演出,因为是雨季,村口的桥梁被泥石流和洪水冲垮了。为了能按时演出,在杨国梁的鼓励下,大家一同卷起裤脚,手牵着手唱着歌趟过了凶险的河流,三个生病、体弱的队员过不去,杨国梁不辞辛劳,一个一个背过去,有惊无险地到达了目的地。

  “文化工作要立足为人民服务,文化下乡才能体现文化的真正价值”。杨国梁以对群众、对工作、对队员高度负责的精神,执着地默默地坚持着。

  “民族文化工作的关键在于传承”

  兰坪是“三江并流”地区多元民族文化的重要沉积地,境内主要居住着白族、普米族、傈僳族、怒族、彝族、纳西族、藏族等14个少数民族,集中了川、滇、藏民族走廊的各民族文化特征。

  “传承好绚烂多彩的各民族民间文化,把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是民族文化工作队义不容辞的责任。”杨国梁同志深知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工作任务异常艰巨。而“责任”却成为了杨国梁同志不懈努力的强大动力。1999年,杨国梁担任三江艺术团团长以后,在不断提升个人和团队整体水平的同时,他最注重的还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并下定决心要让兰坪的民间民族优秀文化“亮相”中国的最高舞台,让兰坪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向县外,走向世界。通过努力,2003年,由他负责总策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母亲河》入选上海“荷花杯”;并参加了中国“荷花杯”舞蹈大赛,在全团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银奖,是全国唯一获得该奖项的县级艺术团队。

  “民族文化工作的关键在于传承,走到哪里,学到哪里,以学促传承。”杨国梁担任团长以来,时逢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文公团先后更名为“三江艺术团”、“民族文化工作队”,人员流动频繁。但他对传承工作一直抓得很紧,凡进入团队的每一名队员,杨国梁同志通过采取组织队员向民间艺人学、向老队员学、定期培训等方式,以带动学、强制灌输学为措施,让每一名队员至少掌握3个民族的民间音乐,至少会演奏3种以上的器乐,截止目前教学100余人,有效推动了文化传承工作。

  为挽救频临失传的普米族民间文化,2005年1月,他积极奔走发起,从兰坪县普米族聚居区自然村选派了30多名民族文化传承爱好者,在通甸镇德胜村大麦秆场组织举办了兰坪普米族传统民俗祭师传习班,以“给羊子”、“拜龙调”、“祭山神”、“祭三角”等普米族民间文化为主要培训内容,对参训人员进行了为期近3个月的封闭式培训,该培训班参训人员目前在民间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人数达20余人,推动了普米民族民间文化“活化”传承。

  杨国梁信心满怀地向笔者介绍,下一步民族文化工作队将与教育部门沟通,争取把文化传承工作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将文化传承工作从孩子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