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趣事 2020-08-19 14:34 的文章

“北大倉”加速“市場化之變”

原標題:“北大倉”加速“市場化之變”

“好糧賣好價、好米出好品”。在素有“北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農民、企業、政府這些“供給端”正加速推進市場化轉型,在生產經營、加工銷售、創新服務等方面都發生深刻變化。

農民之變:從“種得好”到“銷得好”

兩年前,黑龍江墾區七星農場種糧大戶張景會將水稻晾干后,按“最低收購價”賣給了糧庫。

去年起,張景會改種優質品種,將水稻加工成大米,精致包裝闖市場,由賣“國庫稻”向賣“市場米”轉變。

今年,張景會在山東建起銷售實體店,“有了自己的加工、銷售渠道,600多畝水稻,每畝比以前增收500元”。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黑土地上越來越多的“張景會們”從生產型主體向生產經營型主體轉變。

下午5時,黑龍江省五常市二河鄉新庄村天色已黑,但農民姚艷芹仍在忙著給大米打包、發貨。

“以前收完水稻,直接把水稻賣給經紀人,掙錢不多。”姚艷芹說,現在把水稻加工成大米再賣,附加值更高了,“今年新米已賣了兩噸多,還有兩噸也被預定了。”

“姚艷芹正從傳統的生產者向經營者過渡,一方面生產沒丟,一方面經營份額擴大。她代表了一種趨勢,一個方向。”新庄村黨支部書記劉清泉說,村裡還有10戶農民有打包機,通過網絡等多種渠道銷售大米。

以往隻考慮種和收的農民,如今越來越懂得“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一些轉變經營理念的農民,嘗到了市場甜頭。黑河市農民王佔華今年種的4000多畝水稻喜獲豐收,加工大米產值約1000萬元。

目前黑龍江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已走在全國前列,農民合作社9.6萬個,家庭農場(種養大戶)10.9萬個。

經營模式轉變帶動收入增加。前三季度,黑龍江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8元,比上年同期增長7.7%。

企業之變:從“小散亂”到“高精尖”

企業規模小,農產品量大鏈短,質優價不優,曾是困擾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難題。近年來,黑龍江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推動農業企業轉型。

秋收之際,新稻剛上市,很多消費者都願意買新大米“嘗鮮”。哈爾濱壹村人農業有限公司抓住“鮮米”理念,做足營銷文章。

“我們提供的不是普通大米,而是‘鮮米’。”該公司創始人王村說,公司實行定制化服務,在稻谷儲藏、加工、包裝、配送等環節保証“新鮮”,確保水稻脫殼后的“鮮米”在99小時內送到客戶餐桌上。

為了讓消費者放心,黑龍江省龍蛙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寒地黑土綠色安全追溯體系”。走進公司產品展示區,掏出手機掃一掃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大米從選種、育苗、插秧到田間管理、生產加工等環節一目了然。

“農頭工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而且越來越向“高精尖”發展。記者近日在哈爾濱舉行的一次農產品展銷會上看到,除了日常的大米膨化食品外,還有大米制作的袋裝速溶米粉沖劑。一個以大米為主要原料制作兒童玩具的櫃台,更是吸引了很多經銷商的注意。

今年黑龍江省玉米深加工能力增加,帶動部分加工企業收購玉米價格提高,干糧折算價格在0.78元�斤以上,同比上升0.05元�斤。

統計顯示,前三季度黑龍江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731家,產值增長13.8%。種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4%,高於上半年0.2個百分點。

政府之變:從“重管理”到“重服務”

策劃農產品營銷大賽、建設黑龍江大米網、舉辦國際大米節……近年來,黑龍江省在農產品營銷方面從重管理向重服務轉型,帶動綠色優質農產品熱銷全國。

在黑龍江省優質農產品營銷大賽的電視錄制現場,黑龍江省寶清縣一合作社理事長劉明軍僅用120秒,闡述了合作社的市場、產品、品牌定位以及營銷組合策略,贏得台下陣陣掌聲。“這個營銷大賽不僅是一次比賽,也是一個難得的學習平台。”劉明軍說。

台上演講熱鬧,網上電商也火熱。五常大米口感好,但如何買到真正的五常大米曾讓不少消費者頭疼。為此,五常市在網上開設“五常大米官方旗艦店”,並逐步將全市200余萬畝水稻全部納入溯源體系,從源頭保証“本正源清”。

為推動線上銷售,黑龍江還重點打造了以黑龍江大米網為核心的農產品電商集群,目前已入駐企業789家,今年總交易額已達50.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