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6-05 12:39 的文章

张家口: 清代前中期的中国金融中心

  ———与孟伟、 郝平二位教授的对话 (一)

  主持人:

  我们特邀孟伟教授与郝平教授, 专门就张家口历史变迁中的一些学术问题予以讨教, 并展开具体的学术讨论, 也就此开启河北大学与山西大学围绕张家口历史文化学术研究的合作和互动。 孟伟与郝平教授一直从事有关中国社会经济史、 民间性地方文献、 中国货币金融史的学术研究,尤其在民间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方面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特别的学术建树, 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参与多项国家重大、 重点社科项目, 教育部重大攻关、 重点项目。 二位教授的心得体会必将对我们未来学术研究有极大的帮助, 尤其对当前河北省、 山西省战略转型的文化产业发展, 对长城沿线的学术研究, 具有现实的启迪。 下面先请两位教授介绍他们的学术发现和学术实践。

  嘉宾:

  孟伟, 河北大学特聘教授、 博士生导师

  郝平,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

  杨波, 河北大学在读博士

  录音整理:

  李昂, 河北大学在读硕士

  陈贺, 河北大学在读硕士

  时间: 2018年3月

  孟伟教授

  我们都是 “老相与”, 免去客套, 开门见山。 这里的“老相与”,实际上就是出现在晚明前清时期张家口地区的一个专门化的商业用语,大意是 “老相识”,很好的 “合作伙伴”,借用在这里也很贴切。

  我今天主要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张家口在明清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第二、张家口从前清开始一直到清中叶时期的金融中心;第三、如何展开张家口历史变迁的学术研究。简单地说,三个问题相互关联,也基本上遵循学术方法论的一般逻辑———“张家口学术研究”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第一个问题,张家口在明清时期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众所周知,认识张家口的视角可以有许许多多、林林总总,不同的学科、层面、范畴等等,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做为论域,但是最关键的问题在于:要讲究较为科学的方法论。传统的历史学看重 “历时性”———顺着时间从远古到现在,原本无可非议,需要注意的是 “历史脉络的拐点”必须予以深究,这里的 “拐点”,也可以理解为 “时代性的奇迹”,也即通常习惯上说的 “时代性机遇”———任何一个 “拐点”的出现和形成, 其背后必然隐藏着更为深刻的 “历史机理”。通常情况下, “拐点处”常常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密切相关,而 “拐点与拐点之间的历史区间”,通常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历时性比较的韵味蕴含其中。追寻张家口的历史轨迹,同样也不例外,作为方法论,照例也是适用的。

  明清时期的张家口到底有多少值得注意的 “拐点”呢?不同的学术视角、学科、层面、范畴情形不一,甚至会因人而异,每一位学者的知识背景、学术偏好和旨趣追求不尽相同。就我而言,我的认识仅仅是一家之言。立足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来看,至少应当重点关注:1)晚明时期隆庆朝的 “宣大议和”;2)满清入关初期的 “恩赐八大皇商”和 “多伦会盟”;3)雍正朝的 “恰克图”问题;4)张家口开埠,也即外商进入张家口;5)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修筑;6)察哈尔省的设立与废止,等等。

  稍许强调, 在特定的预设论域下, 即便按照传统习惯采用既定的框架划分历史阶段, 也并不意味着排斥和无视作为地方区域的民间社会的 “特殊性细节和具体内容”。

  按照我对张家口的认识,我更看重晚明前清时期的张家口问题,并不仅仅因为我的学术偏好,恰恰相反,晚明前清时期的一系列问题,不仅决定前清时期的张家口格局,甚至还基本上决定了晚清民国时期的张家口的基本走向,没有晚明前清时期的基础,晚清民国时期的特殊性是 “空中楼阁”。然而,检点有关张家口的学术史,不难发现:目前的学术关注的重心几乎全部聚焦在了晚清民国时期,这一奇特的学术现象并不难理解,其一是晚明前清时期的张家口原本就是一个长城脚下的 “口堡”,行政级别非常低,隶属宣化府的万全县, 所以没有多少历史文献保留下来;其二与晚明前清相比,晚清民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加之历史遗存也直观可见、可寻、可考。因此,好多业内人士也就只能把关注重点放在了晚清民国时期。

  由此我们就可以直接地得到一个初步的结论性认识:类似张家口在晚明前清时期仅仅是一个 “口堡”,但经过有清一代的发展,民国就成为了一个 “省会城市”,这一奇特的历史现象, 即便在全中国也不多见, 称之为绝无仅有,特殊性可见一斑。倘若与上海、天津、呼和浩特以及东北的几个城市相比较。这些城市,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大多在北方地区,或者沿海开埠,与此同时,这些城市有一个共性,包括晚明前清时期地方志在内的国家正统的历史文献都非常稀少,早期的历史都难以追溯。因此当代历史学家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关注这些城市的学者,就是要为这一类型的城市构建历史脉络、弥补正统文献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