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2-12 00:29 的文章

特稿:中國奇跡我見証——國際友人眼中的新中國70年巨變

原標題:特稿:中國奇跡我見証——國際友人眼中的新中國70年巨變

“變化太大了,很難找到當年曾經拍過的建筑,因為我爭取找到同一個拍攝方位和角度。”30年后故地重游,馬庭·庫摩在曾駐足的車站、碼頭、廣場,再次按下快門,以德國人的嚴謹與執著,見証了中國大地的滄桑巨變。

“我在農村買東西,農民都是通過二維碼收款,非常方便。”廈門大學美籍教授潘維廉感慨說。25年后重走中國路,他由衷贊嘆:“1994年是土色,2019年是綠色的!”

與庫摩和潘維廉一樣,許多國際友人記錄、親歷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歷史巨變。他們了解中國奇跡背后的必然邏輯和精神動力,也因此相信,未來世界將見証一個更加繁榮進步的中國,一個更多造福人類的中國。

改革創新,激發前進動力

1976年,中國對西方來說神秘而陌生。德國記者馬庭·庫摩好不容易拿到了赴華簽証。他記得,那時的天安門廣場,人們身著黑、灰色中山服,騎著笨重的自行車﹔30年后,他鏡頭裡記錄的黃浦江東岸,原本的田地已是流光溢彩的浦東新區……

庫摩曾多次訪問中國,透過不同的時間截面觀察中國,對不可思議的“中國速度”感受尤為真切。他說,中國人的奮斗精神令人印象深刻,特別是“改革開放政策,成就了中國的經濟奇跡,世界為之驚嘆”。

經濟總量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600多億元到2018年突破9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119元增加到64644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成為全球最大貨物貿易國、最大工業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年均增長9.5%,速度之高、持續時間之長創下人類經濟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人類史上最偉大的經濟成就。”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原署長羅思義評價說。

中國奇跡,源自接續奮斗,源於開拓創新。跟國際上一些認為中國人思想保守的看法相反,中華民族是勇於突破現狀、敢於推陳出新、主動擁抱世界的民族。英國劍橋大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諾蘭在《理解“中國奇跡”的關鍵》一文中有言,在歷史上相當長時間裡,中國人一直是創新和創造力方面的世界領先者。

從建立經濟特區到加入世貿組織,從移動支付到共享經濟,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華大地呈現百舸爭流的繽紛活力……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說:“發生巨變的中國,正是中國人勇於改革的寫照。”

進入新時代,中國改革行穩致遠,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從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到以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圖景迅速鋪展。新加坡《聯合早報》評論,環顧世界,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說到做到、隻爭朝夕的方式全面推進改革進程。

當今世界,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持續蔓延,中國深化對外開放的決心絲毫沒有動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出台外商投資法,縮減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推出金融業對外開放“新11條”,科創板鳴鑼開市,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擴圍……中國擴大開放、改善營商環境的諸多舉措帶給世界信心和希望。

“未來中國將不僅是全球的生產中心,也是創造力與創新的源泉。”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曾如此洞見。如今,他的預言正被事實有力証明。

以民為本,蘊涵力量之源

潘維廉拿出一張25年前跟兩個兒子在中國西部沙漠的合影說:“此行重走當年路,車子從公路穿過一片樹林時,當地人告訴我,這就是當年沙漠的位置,我驚呆了。”沙漠變綠洲,山要綠起來,人要富起來,潘維廉盛贊中國的綠色發展理念。

1988年,潘維廉辭去美國証券公司職務,在廈大任教至今。1994年,他歷時3個月,自駕4萬公裡,游歷中國內陸沿海。今夏,他重走中國各省區市,被發生的巨變深深震撼。

“我發現在每個省、每個城鎮、每個角落,都有發展!每個偏僻的農村都有政府幫助它們!”潘維廉用流利的中文說:“老百姓談及生活變好的原因,脫口而出政策好、領導好!這就是中國夢!”

1949年的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僅35歲,文盲率超過80%﹔如今,中國擁有最龐大的受過高等教育群體,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人民生活從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即將實現全面小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

一個都不能少的小康路上,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佔同期全球減貧人口總數70%以上,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7%,創造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偉大奇跡。國外學者指出,僅脫貧這一項,就足以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優勢。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大地不斷創造奇跡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