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20-01-18 00:34 的文章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摄影朱擎

■劳动报记者裴龙翔

本报讯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技能人才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本市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设不断提速,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崇工匠精神,一大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能工巧匠持续涌现,“上海制造”品牌含金量和知名度稳步提升。但与上海所承担的国家战略与创新发展要求相比,技能人才队伍仍显薄弱,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昨天上午,市政协第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一次大会发言,市政协委员、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劳动报社总编辑王厚富围绕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代表市总工会呼吁有关部门要聚焦重点企业,强化制度集成和政策供给;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更多职工学技能;讲好工匠故事,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风尚,共同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

高技能人才呈现“三多三少一稀缺”

近年来,上海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达到34%,已接近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水平,但数量性和结构性并存的矛盾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质与量交织的矛盾有多严重?仅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招聘的急迫情况就可见一斑。

一方面,本市产业工人规模呈逐年下降趋势,特别是机、电、信息化等行业高技能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其中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在1.5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以上。另一方面,技能人才分布也不合理,非公企业与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之比为4∶1,而技能人才之比为1∶1,非公企业技能人才紧缺。

以市总工会选树的382名上海工匠为例,王厚富对技能人才的分布进行了分析。他坦言,大多数集中在机械、电力、钢铁、航天、汽车等领域,其中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占比不足25%,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较为匮乏,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呈现出“三多三少一稀缺”的特点。

企业与职工双方缺乏提升技能内生动力

针对高技能人才缺乏的情况,近年来本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修订《职业教育条例》,制定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等。这些政策措施都对推动本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且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或方案,加上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措施相互之间还存在协同性、贯通性不够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政策措施真正全面地落地见效。

在政策与措施的层面之外,王厚富认为目前企业和职工双方对提升技能缺乏内生动力也加剧了相关矛盾。他解释说,从企业方面看,追求短期利益现象比较普遍,对职工技术培训、技能提升等不愿意投入,宁可高薪挖人,不愿自己培养。从职工方面看,尽管也有一些企业对获得技能等级的职工采取发放一定的津贴,实行工资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等办法,但由于补贴力度不大,劳动者学技术学技能的积极性不高,以至于出现了不少职工情愿放弃制造业技术工作,跳槽去做快递小哥挣“快钱”现象。

发挥工匠示范作用建设新型劳动者大军

当前,上海正全面推进三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和五个中心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一。王厚富在发言中建议,要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发挥工匠的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建设新型劳动者大军。

对于部分企业不愿出钱出力提升职工技能的情况,他建议聚焦重点企业,强化制度集成和政策供给。有关部门要梳理并进一步整合政府职能部门已出台的各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减少政策交叉与空白点,提升政策助力推进企业培养和发展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精准度与有效性;要研究制定务实管用的制度办法,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予以扶持,对小微非公企业予以支撑,同时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行业组织、产业园区兴办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不具备培训能力的企业提供技能培训对接服务,带动相关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

针对职工学技术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他也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引导更多职工学技能。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面向一线劳动者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明确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具体措施以及工作要求,让职工学技能“有奔头、有劲头、有甜头”;要健全完善面向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建立符合高技能人才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补助性津贴制度和高技能人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要完善面向非本市户籍从业人员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政策,对在一线工作岗位并具备相应高技能等级的对象,给予与上海户籍职工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