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奇迹 2019-05-29 21:44 的文章

沙海成绿洲 煤城换新颜

  初夏的乌海,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谁也想不到,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漠和戈壁滩,如今却荣膺了“国家园林城市”和“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沙漠绿洲!

  这归功于几代乌海人的不懈努力。数十年来,一代代乌海人坚持不懈地在家园播绿、植绿,从自家庭院到公共场所,从城里到郊外,从公园到防护林,从街道两侧到公路沿线,从山脚到山腰。绿色,从零星点缀,到一片片成林,再到城里城外大面积簇拥铺开,一点一点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色彩,满眼的灰黄之地,而今绿色是城市的主色调。

  建设美丽城区  打造绿色城市

  曾几何时,地处三大沙漠交汇处的乌海是自治区乃至全国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无法实施造林绿化的国土面积高达87.74万亩。因为植被稀少,在不少老乌海人的记忆中,“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是一段分外痛苦的经历。77岁的张秀英老人很早就迁居乌海。刚来乌海时看到的景象她至今记忆犹新:“城区周边是茫茫的荒漠戈壁滩,漫天的黄沙肆意侵虐着这座城市。”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历届市委、政府将生态建设作为一项硬指标,万众一心,一株株、一片片播撒着绿色的希望。我市精心设计了生态改造模式,立志在沙漠中打造出一座园林城市来。从庭院绿化、厂矿绿化、道路绿化,到不断加快城区公园和广场建设。

  市人民公园1984年正式开放接待游人,是市民晨练、休闲、观赏和娱乐的理想之地。

  占地140公顷的市植物园,是一处集育林、观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开放式城市园林。其前身是乌海市园林处育林苗圃,2004年9月建成对游人开放。园林规划面积2100亩,现有绿地1650亩,种植了常绿树、落叶树、花灌木以及一些沙生植物,种类达120种、30余万株。市植物园在发挥现有育林、科研功能的基础上,按照以植物景观为主,融入多种自然式园林景观的建设思路,建成针叶林观赏区、阔叶林观赏区、花卉观赏区、沙生植物区、小龙湖游乐区、沙柳岛景区、凝园等多个景区。

  随后,我市新建改建了葡萄主题公园、乌珠慕公园、青山翰墨园、法制公园、书法广场、神华墨玉广场、黄河风情园等一批主题鲜明、风格迥异的公园广场,又增加了坝址公园、凤凰河沿岸系列公园、乌海湖周边景观工程等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园林景观,提高了城市绿化景观的档次和品位。

  近年来,我市着力打造“五分钟休闲绿地”和“十分钟休闲圈”,全市已建成大型公园、广场和街头游园逾百处,真正实现了“城在绿中、绿在城中”。

  我市按照“绿随路延、一街一景”的建设原则,不断加大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力度。新建道路两侧设置20至50米宽的景观绿带,乔、灌、花、地被合理配置。对老街道、老旧小巷实施绿化提质改造,采取拓宽绿带、增加层次搭配、加强修剪等措施,使原有老旧街道绿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春花、夏荫、秋景、冬青”的绿化格局,建成由林荫大道、机场路、海北大街、滨河大道、狮城街等组成的城市林荫道路。

  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259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9平方米,城市街道绿化率达100%。

  “现在我每天早晚都会去公园散步,累了就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歇歇,现在的乌海到处都是绿色,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张秀英说,“以前是不想出门,怕风沙吹,现在是出去了就不想回家。”

  治理风沙源  沙海换新颜

  走进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满目的葱绿让人心情十分舒畅。然而,十几年前,这里还是漫山的石梁荒坡、风沙弥漫,视线可见的绿色唯有几丛生命力顽强的柠条。

  如今,经过沙源治理,山上的树木已经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路两旁的树木都吐出了新芽,一排排樟子松、云杉、侧柏延伸向远处,与山脚下的黄河相接,青山绿水浑然一体,种植的柠条、杨树、榆树等抗旱树种不仅绿化了环境,还起到了良好的降尘作用。

  说起实施风沙源治理工程前的环境,市治沙站的第一批工作人员殷建平回忆,那时沙丘汹涌、绿色难觅、鸟兽鲜有踪迹,每遇大风,到处沙尘弥漫。

  他们先铺路,再沿着路一排排植树,先形成网格,再在网格内种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吃住在临时搭建的蒙古包里。夏天最热的时候蒙古包里能有40℃。”市治沙站职工殷建平说道,“就算这样,我们还要挖坑、种树、铺设滴灌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