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暨《深圳奇迹》新
4月20日,“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高峰论坛暨《深圳奇迹》新书首发式”在深圳南山区中国华润大厦B1发布厅举行。活动由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孺子牛研究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东方出版社、新浪财经、前檐书店联合主办。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携新书出席,与张五常、高尚全、樊纲、海闻、唐杰、张军、杨燕青等重磅嘉宾,全方位探讨大湾区与深圳发展的未来。
读懂深圳,激荡四十年风云实录
40年前,深圳人口仅33万,只有几条像样的马路,最高楼只有3层……
今天的深圳,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道路里程超过6000公里,100米以上摩天大楼近1000栋,100%城市化……
40年间深圳诞生了华为、招商、平安、腾讯、万科、正威、恒大7家世界500强企业,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这样评价深圳: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圳也迎来了自己40周岁的生日。深圳发展的历程高度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华。深圳为什么可以做得到它今天的成就?深圳的转型为什么如此成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团队在《深圳奇迹》一书中从深圳的地理环境、政策支持到产业、金融、转型等,全面解读深圳的成功经验。《深圳奇迹》的出版,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深圳今天的格局来自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同时也为深圳未来的发展厘清了脉络。深圳是中国改革发展绝佳的案例,在现实当中不仅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对其他城市的发展更是有着极佳的指导意义。
作为《深圳奇迹》一书的主编,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用凝练的语言讲述了《深圳奇迹》一书的思想、故事以及背后的深意。他以“深圳还需要是特区吗”进行发问,他强调特区是有效、长效的屏障和防火墙,可以让无形之手回到自己的位置。深圳是中国市场经济最发达,分管最密集,产业链最完备的一个地方。如果我们了解深圳今天的格局背后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是特区屏障给予深圳的,深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珍视屏障给深圳创造的独特的营商环境。特区不需要成为直辖市,,特区特在知识、创新和科技,保持特区的定位和概念,可能才是深圳真正的未来,也是《深圳奇迹》一书认为的最重要的核心方向。
观点交锋,解读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
4月20日《深圳奇迹》首发式由著名财经主持人、第一财经研究院院长杨燕青女士主持。张五常、高尚全、樊纲、海闻、唐杰、张军等嘉宾分别做了主旨发言,共同探讨“大湾区与深圳的未来”。
张五常:深圳的未来将超越硅谷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在主旨演讲中,首先做了两个预言:第一个预言是中国未来必会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心。第二是深圳的未来不仅将超过上海,还要超越硅谷。他的发言立足深圳同时也放眼于整个中国。思考中国在全球和未来的背景下,如何定位自身。在谈到中美贸易的摩擦时,他认为最聪明的办法就是零关税。张五常教授认为人民币和中国未来的金融改革,对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必然要走的一步,但前提是中国的货币需要有锚,这个锚是什么?张五常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高尚全:“忧患意识”是企业才能立于不败
90岁高龄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高尚全教授在演讲中从”过紧日子”这个话题切入。他认为,紧日子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带头,要限制公权力,要坚持走法定的程序,过紧日子跟消费扩大不要对立起来。同时,企业需要有过紧日子和苦日子的忧患意识,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在演讲的后半程,高尚全教授谈到了“两个中心”的问题。所有制中心和竞争中心是镜子的两面,需要用竞争中心的方法,最终实现所有制的中心,两个中心是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核心。同时如何应对全球范围内发生的贸易摩擦,应对国有企业的补贴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也包括美国,办法就是处理好所有制中心和竞争中心的关系。
樊纲:“自主创新”才是深圳乃至中国的未来